漿江,安平鎮轄區的一個小山村,地方雖小但名聲很響,原因就是這里盛產烏金——煤炭。現在,漿江村小河兩邊的山坡上隨處可見一些漂亮豪華的連片屋舍,大多是煤的功勞。
我的家就住在離漿江10多里的地方。但小時候交通不便,從來沒去過那,我對她的印象就全來自母親。那時家庭困難,整車的炭是買不起的,于是母親便經常去拜托村里開拖拉機的人,意思是請他們去拖炭的時候順便用麻袋捎一袋回來。媽媽總會叮囑:要金雞山的,幫我選一袋好炭塊子吶。現在常有人用“你是個黑炭塊子”來罵人,但我記得炭塊子真的是好東西。炭塊子大小形狀不一,但每塊上都有些整齊的切面,大大小小的十分光滑平整,能反射陽光,堆在坪里熠熠生輝。用鋤頭輕輕一敲,炭塊子便碎成小塊,再踩上一腳就磨成粉了,拌上好的黃土,加水、攪拌、踩勻、拍實,媽媽便把她們做成圓圓扁扁的炭巴了。曬干后,母親便吩咐我們把炭巴搬到長廊下堆好,再鄭重其事地用塑料布蓋住。冬天一到,母親用破了口的舊菜刀把炭巴砍成小塊,徹在火塘里,不一會兒,那火苗便從火塘中竄了出來,閃著藍色的觸角,飄忽不定:燒開了水壺、煮好了飯菜、暖熱了我們的身子。鄰居來玩,說:蘭嫂子,你家的炭不生磺,火焰子閃得高吶!母親總會說:是金雞山的炭塊子呢!
后來我們長大了,母親便叫哥哥跟車去撿炭塊子,每次回來,哥哥總是弄成個大花臉,身上全是炭。但我卻覺得挺好看的,還羨慕他又去金雞山玩了,而我卻只能呆在家里遙想那個炭塊子堆起天高的地方。
沒想到多年以后,我的生活與兒時常常遙望的漿江牢牢地連在一起了。
1998年,我來到島石中學。90年代的島石中學規模好“大”。一是因為學校沒有場地,三個年級分開辦在三個地方,相距二三里路,我們戲稱為“島石大學”本部和分部;二是當時學生確實多,一千五六百人,抵得上現在島石中學規模的四倍。學校位于安平鎮島石村,149鄉道在此繞一個大彎,一頭連著漣源,一頭系著安平,叫做貓桐線。這里原本是島石鄉,后來撤區并鄉并入了安平鎮。雖然撤并了,但以前各個部門的舊址都在,依山而建,分列在“T”字形的馬路兩側,我們管這叫島石街上。所以剛去時,買東西要去供銷社,開會在鄉政府禮堂,食堂先是在農科站,后來又搬到電影院,最后才遷到校內。
老師們住的地方就更多,感覺周邊到處是學校的資產:一些住在農科站的平房里,一些住在鄉政府的木板房里,一些住在老學區的四樓上,一些住在電站里。我當班主任,住在校內,宿舍是一排兩層小平房,發暗變黑的墻壁不時會掉石灰塊下來。大家便用各色的塑料布把墻全包起來,再買上一個布衣柜,學校給每人一張書桌,一把椅子,一張床,一個家就弄成了。(未完待續)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吳 濤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2016/10/27/513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