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兒時的小食品,令我終生難忘:水銀子粑粑、甘草豆子、桐油砂子炒紅薯片、柚子糖、紅薯蕎麥“憨”醮粑、谷芽糖(膏子糖)、爆米花糖……
陽春三月,田磡、土磡上,長有一種小葉片的小草,嫩蒿蒿的、帶露的葉片,在陽光下,閃耀著銀白色的光輝,認識它的人們,都叫它“水銀子草”(鼠鞠草),摘下它的葉片,帶回家,洗干凈,拌上大米粉作成小粑粑,蒸熟了吃,特別鮮嫩可口,自然的水銀子草芳香,叫人享受,叫人回味……
豆子成熟了,收回家,“打”出豆子,洗凈與甘草一齊煮熟,然后曬干,可以用碗、碟裝一些,擺在桌上,招待來客。小孩們則兜入兜內,隨手取出吃著玩。這種“甘草豆子”的豆子,多是“黑豆子”。
冬天,把鐵鍋裝上一些砂子,在火上不斷地炒,直至鐵鍋紅了,砂子滾燙滾燙了,再倒入桐油繼續炒,炒得鐵鍋、砂子都烏黑發亮了,便放入早已曬干的煮得半熟的紅薯片,繼續炒,待紅薯片炒得金黃發亮,撈出冷卻,十分的清脆可口……
柚子糖:柚子半成熟時摘下,洗凈,切成半月形或圓形薄片,用糖水浸著,過一段時間取出食用,又甜又有柚子皮的香味,比喬餅(橘子糖餅)清淡,價錢又便宜,制作又簡單,許多家庭自制吃著玩。
紅薯蕎麥“憨”醮粑:把紅薯煮熟了,加入蕎麥粉,一齊搗成糊糊,再作成醮粑蒸熟了吃,又軟又香又甜,特別適合少牙齒、腸胃功能差的老年人吃。
谷芽糖:每年開始收割稻谷時,有人取出新鮮濕稻谷,放入大木桶中攤開,加水讓其發芽,然后取谷芽熬成膏狀的“膏子糖”,或自食,或挑出去穿村過戶地賣。膏子糖粘性十分強,冷時硬度很高,要用特制的鐵質工具,才能敲打下一小塊。吃時,先要放入鐵鍋內加熱烤軟才能吃。最好吃的,便是在這個烤軟的過程中,加入新鮮的芝麻一齊翻炒,那是又甜又香又有嚼味……
爆米花糖:這個糖最容易做:將米炒成“爆米花”,將紅薯熬成紅薯糖,將爆米花倒入紅薯糖中,攪拌均勻,放入木制匣,加壓使其質密成形,最后用刀切成薄片,即可食用。
……
如今,有的是各種大工廠大批量生產的、各式各樣包裝精美的糖果賣,人們也無多少清閑,去自制各種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態”小吃食品了,或許,這是一種現代文明進步的必然結果,無可厚非吧!但香在我口里、甜在我心里、令我回味無窮的,卻只有上述我曾“享受”過的家鄉的小食品!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劉 風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2016/10/27/5139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