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市民都是多年進行敷貼的“老粉絲”。
敷貼現場非常火爆,圖為醫務人員正在為市民貼“三伏貼”。
經過正確的指導,孩子也可以進行敷貼。
紅網長沙7月8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洪雷 實習生 劉娜 通訊員 陳雙)再過九天即將進入“三伏天”,這都標志高溫、高熱、高濕的“三高”天氣開始襲來,專家提醒,氣溫最高,陽氣最盛時,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時機。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每年都會在三伏期間開展冬病夏治“三伏貼”活動,今年更是升級為“三伏六貼”,供市民選用。
“三伏貼”屬于中醫傳統外治法之一,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使人體之陽氣得天陽之助和藥物陽氣的疏通達到溫陽利氣,驅逐內伏寒邪,增人體陽氣和免疫力,達到治病和養生的目的。
湖南中醫附一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曉屏介紹,湖南中醫附一開展“三伏貼”治療已有33年的歷史,經過醫院數十位中醫專家多年的臨床研究與反復探索,在原來“三伏三貼”的基礎上,今年增加了頭伏開穴貼、中伏加強貼、末伏加強貼,“三伏六貼”可達到穩固陽氣,強化祛寒功能,增強療效的目的。
專家提醒,冬病夏治一定要根據個體情況辨證治療,不是人人都能貼,市民應該去正規醫院請專家辨識體質,對癥施治。“三伏貼”可治療、改善的疾病種類繁多,一種藥物“包治百病”情況早已淘汰。
哪些疾病最適宜“六貼”?
在三伏貼的適用病癥中,哪些(或什么類型的)疾病最適宜“六貼”?
1、肺系疾病:?體虛感冒,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阻塞性肺氣腫,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變應性咽喉炎等;
2、疼痛性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如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肢體經絡類疾病:肩周炎,頸腰椎病,腰腿冷痛,四肢冷麻,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膝關節炎,網球肘,電腦手;
3、寒性疾病:?脾胃虛寒: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虛寒性腹痛腹瀉等;‚腎陽虛證:前列腺疾病,陽痿,遺精,早泄等;ƒ沖任虛寒:痛經,慢性盆腔炎,宮寒不孕等;
4、亞健康狀態:?陽虛體質——以怕冷為主要表現;‚氣虛體質——以體質虛弱、容易疲勞為主要表現;痰濕體質——以虛胖為特點,容易出現困乏、疲勞、怕冷、便溏、苔膩等癥;④血瘀體質——以膚色晦暗、身有痛處、舌質紫暗為特點,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率最高的一種體質。
5、兒童病癥:小兒體虛感冒,反復咳嗽,慢支,哮喘,消化不良,遺尿,流涎等。
“三伏六貼”有哪些注意事項
1)禁忌癥:皮膚有創傷、潰瘍、感染、皮膚疾病者禁用;發熱、出血傾向、過敏體質、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禁忌敷貼。孕婦、幼兒、糖尿病患者、結核病、艾滋病或其他傳染性疾病慎用敷貼。
2)反應強烈很正常:穴位敷貼成人貼4—6小時,小兒1-2小時,若感疼痛或燒灼不適可提前取下。敷貼后局部皮膚可能出現潮紅、輕微紅腫、小水泡、微癢、燒灼感、色素沉著等情況,均為藥物的正常刺激,不需特殊處理。皮膚瘙癢者可外涂地塞米松軟膏等抗過敏藥膏,若出現全身性皮膚過敏癥狀者,應終止敷貼,到醫院就診處理。約有1—5%的人可能會發泡,這是由于藥物被人體吸收充分、穴位敏感所致,皮膚起泡,反應強烈的病人,臨床療效往往較好。若出現大水泡,不用著急,該水泡為無菌發泡,用消毒針刺破皮膚,放出液體后,用絡合碘消毒即可,發泡處必須敞開,切忌用紗布包裹。考慮美觀問題,貼在暴露部位的穴位,請縮短敷貼時間,或選擇貼巴布劑。
3)遵守固定療程,保持敷貼連續性:敷貼治療 3年為一個療程。只有堅持按療程治療,才能保持藥效的發揮,對病邪的祛除才能保持力度和慣性,如果中斷了治療,使得疾病遷延難愈,三伏時節 “冬病夏治”后,有些患者容易忽視“三九敷貼”,前者重在養陽,后者重在養陰,陰陽并調,才能更好地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三伏貼各自有哪些功效原理?
頭伏開穴貼:“開穴貼”(7月7日至7月16日),即在頭伏前10天進行一次貼治,按照中醫五行生克原理,進行“培土”,起到強實基礎,提升療效的作用;
頭伏貼:7月17日至27日;中伏貼:7月27日至8月16日;末伏貼:8月16日至8月26日,
通過藥物對穴位的溫熱刺激,振奮陽氣,驅散內伏寒邪,以達清肅肺氣,補腎健脾,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從而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和治療多種系統的疾病。
中伏加強貼:(8月6日-8月15日) 今年,頭伏與中伏間隔20天,取中段時間,進行敷貼。可起到穩固敷貼療效,加強溫陽祛寒的效果。
末伏加強貼 :固本貼(8月26日至8月31日),即在三伏天后10天再增加一次敷貼,起到固肺益腎,強化療效,鞏固療效的作用。
來源:紅網
作者:洪雷 劉娜 陳雙
編輯:石成
本文為漣源市站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2016/07/08/5140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