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7日在漣源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市財政局局長 康勤輝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現向大會報告2015年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16年財政預算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5年及“十二五”期間全市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在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財稅部門積極應對經濟增速放緩、收入增長乏力、民生支出剛性增長等困難和挑戰,按照“穩中求進”的總基調,緊緊圍繞全年工作目標,沉著應對復雜嚴峻的經濟財政形勢,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積極推進各項財政管理改革,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財力支撐。
(一)全市一般公共財政收支執行情況
1.財政收入預算執行情況
2015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3397萬元,為年度預算的95.5%,同比增長0.3 %。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3447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05.1%,同比增長10.3%,其中:國稅完成10973萬元,為年度預算的66.5%,下降14.1%;地稅完成30980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03.1 %,增長13.5%;財政完成31494萬元,為年度預算的134.7%,增長18.8%。
2.財政支出預算執行情況
2015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94442萬元,占調整預算508016萬元的97.3%,同比增長25.4%。支出按功能科目完成情況是: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50848萬元,國防支出243萬元,公共安全支出16413萬元,教育支出88310萬元,科學技術支出640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3000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8400萬元,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67436萬元,節能環保支出7262萬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6111萬元,農林水事務支出66606萬元,交通運輸支出16808萬元,資源勘探信息等支出20256萬元,商業服務業等支出3151元,國土海洋氣象等支出3613萬元,住房保障支出28410萬元,糧油物資儲備支出816萬元,債務付息支出1011萬元,其他支出5108萬元。
3.全年財政收支平衡情況
全市地方財政收入73447萬元,上級補助收入420274萬元,債券置換、轉貸收入45919萬元,政府性基金調入5956萬元,上年結余28214萬元,全年財政總收入為573810萬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94442萬元,上解支出5372萬元,債券置換支出36900萬元,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支出13500萬元,全年財政總支出為550214萬元。收支相抵,年終滾存結余23596萬元。
4.“十二五”時期財政收支情況
“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9.78億元,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2010年的1.32倍,年均增長5.7%;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4.75億元,2015年地方財政收入是2010年的1.72倍,年均增長11.5%;稅收收入穩步增加,2015年完成全口徑稅收收入80538萬元,比2010年增長9%,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1%,本級稅收收入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為55.3%;非稅收入大幅增長,2015年非稅收入是2010年的2.66倍,年均增長21.6%。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184.81億元,2015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2010年凈增28.98億元,是2010年的2.42倍,年均增長19.3%。
(二)政府性基金收支執行情況
201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6555萬元,加上級補助收入21316萬元,上年結余收入32024萬元,政府性基金收入共計59895萬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22427萬元;收支相抵,年終滾存結余37468萬元。
(三)社會保險基金收支執行情況
2015年,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63524萬元,上年結余42484萬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58951萬元,本年結余4573萬元,年終滾存結余47057萬元。
上述預算執行情況均為預計數,在決算編制匯總后還會有一些變化,待年度決算完畢,屆時再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
全市財政運行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強保障,勤征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面對嚴峻的經濟財政形勢,全市各級財稅部門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促產培源,勤征細管,主動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統籌有限財力用于支持重點建設、園區發展和產業扶持。一是爭資爭項有新成效。2015年,累計爭取上級財政調度資金46.6億元,同比增長38.1%,爭取上級財政轉移性支付資金43.1億元,同比增長38.2%,其中新增均衡性財力補助1.85億元;積極爭取各類資金和項目扶持,獲得全省第三輪特色縣域經濟農副產品加工重點縣,連續三年每年可獲6000萬元扶持資金;爭取成立農業擔保貸款公司,獲扶持資金1500萬元;爭取一二三產業融合試點專項資金1000萬元。二是促進發展有新突破。撥付資金2000萬元用于市城投集團認繳興婁擔保公司股東出資款,提高財政籌融資能力,促進財源建設;落實貼息貸款政策,籌集擔保基金200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860萬元,支持創新創業;投入1147萬元支持創安防爆、回春堂制藥廠標準化廠房建設等項目;爭取旅游項目資金4608萬元用于湄江景區,飛水涯景區等建設,促進旅游事業發展。三是收入征管有舉措。密切關注宏觀經濟形勢和國家稅收政策變化,加強收入態勢跟蹤,嚴格執行《漣源市綜合治稅工作管理暫行辦法》和《市直單位非稅收入責任制規定》,確保財政收入依法征收、應收盡收。
(二)增投入,保民生,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按照“保重點、壓一般”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保障重點民生支出。“十二五”期間,共投入民生支出134.3億元,其中2015年各項民生支出39.3億元,是2010年2.9倍,年均增長24%,高于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增速3.7個百分點;民生支出占比達到79.4%,比2010年提高1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3個百分點。一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十二五”累計投入3.19億元,新建擴建藍溪學校、長郡藍田中學等13所中小學校,新增學位11280個,有效緩解城區大班額問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開展學校食堂建設達標活動和農村義務教育合格學校建設。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十二五”累計投入就業補助資金1.25億元,比“十一五”增加0.36億元,增長40%,支持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幫助在鄉農民工和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發放城鄉低保資金5.42億元,是“十一五”的4.2倍,凈增4.12億元,城鄉低保月均補差標準分別提高到259元、119元。建立困難群眾臨時救助制度,開展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廉租住房租賃補貼,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三是支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累計安排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資金18.36億元,是“十一五”的5.6倍,凈增15.06億元。支持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實行藥品零差價制度。四是支持社會管理創新工作。支持便民服務中心和鄉鎮“五小”設施建設,市本級投入資金3437萬元,建設491個村級活動中心,實現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覆蓋。穩步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村級運轉經費保障機制,村均達到7.33萬元。五是落實各項涉農惠農政策。“十二五”期間,通過“一卡通”發放涉農補貼資金15.1億元,項目達82項;安排“一事一議”財政獎補1.75億元,進一步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全面推進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工作,發放補貼資金7354萬元。六是實施精準扶貧。2015年,按照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產業扶貧發展思路,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647萬元,發放貧困戶小額扶貧貸款856萬元、財政貼息41萬元。
(三)推改革,防風險,有效激發內生動力
堅持把財政改革作為促進財政職能轉型的著力點,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多措并舉激發內生發展動力。一是深化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經過多方調研,反復醞釀,出臺《漣源市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實施辦法》,旨在建立鄉鎮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完善鄉鎮債務約束和激勵機制,促進鄉鎮財政平穩健康發展。該辦法從2016年1月1日起執行。二是創新財政管理制度。出臺《關于規范財政管理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完善鄉財市管的若干規定》《關于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的規定》等文件,從制度和機制層面著力規范全市財政管理。三是完善政府預算管理體系。建立定員定額標準體系,完善部門預算編制程序,初步建立全口徑政府預算管理體系。試編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推進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四是深化國庫集中支付改革。推進國庫集中支付改革網上支付工作,建立公務卡強制結算制度。2015年直接支付金額37.8億元,授權支付金額1.1億元,公務卡消費777萬元,同比增長134%。五是建立財政投資評審機制。制定《漣源市財政投資評審管理實施辦法》和《漣源市財政投資評審操作規程》等,全面開展財政投資評審工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2015年完成財政評審金額12.16億元,核減2.47億元,核減率為16.9%。六是防范政府性債務風險。出臺《漣源市政府性債務管理辦法》,申請發行3.69億元政府債券,對存量債務進行置換;開展籌融資降息工作,統一調整全市籌融資借款利息,有效降低融資成本。
(四)強監管,重績效,逐步規范財政管理
以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為目標,不斷完善財政運行機制。一是規范財政財務管理。開展財政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實現對財政業務管理活動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推進鄉村財政財務管理,全市17個財政所達到省廳標準化財政所建設要求,開啟鄉鎮財政工作新模式。二是強化預算執行管理。按照“輕重緩急、有保有壓”原則,統籌合理安排資金;開展財政存量資金清理,全面激活內生動力。三是嚴格財政支出管理。認真落實厲行節約各項規定,制定會議費、差旅費、接待費管理辦法,“三公”經費開支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全市 “三公”經費支出11943萬元(含會議費、培訓費),比上年下降17%;開展津貼補貼專項治理,認真做好新一輪工資調整和鄉鎮工作補貼落實工作,2015年共發放各項工資、津貼補貼52389萬元。完成采購預算29516萬元,節約資金2804萬元,節約率9.5%。四是加大財政政務公開力度。推進財政預決算公開和“三公”經費公開工作,將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決算情況進行全面公開并細化到支出功能分類科目和支出經濟分類科目。五是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和規范市直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督促各事業單位及其所辦企業進行資產清查審計工作。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績的同時,財政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財源萎縮嚴重,財政增收形勢嚴峻;財政支出尤其是民生支出仍處于高位運行,改革性增支因素多,財政收支矛盾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有待破解的難題;重點項目擠占資金多,資金調度異常緊張;政府性債務風險日益顯現,償債壓力逐年加大。對此,我們將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使命感,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快發展認真妥善應對。
二、2016年全市財政預算(草案)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之年。我市財政面臨的形勢任務更為復雜艱巨。全市財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全省財政工作會議、市委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十三五”規劃綱要目標任務,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培育增長新動能;著力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減稅清費,增收節支,釋放改革活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善機制,守住底線,增進民生福祉;著力強化財政管理,夯實基礎,提升績效,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為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支撐。
根據上述指導思想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2016年我市財政預算分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三項進行編制。具體預算安排如下:
(一)全市一般公共財政收支預算
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120201萬元,同口徑增長6%,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7854萬元,同口徑增長6%,具體為國稅部門12600萬元,地稅部門37853萬元,財政部門27401萬元。預計上級轉移收入354822萬元,上年結轉結余收入23596萬元,收入總計456272萬元。
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451284萬元,其中:市直部門預算安排128468萬元;鄉鎮支出安排32540萬元;專項經費安排70540萬元(其中債務還本付息14208萬元);上級專項轉移支付收入支出99181萬元;上級專項補助支出96959萬元;上年結轉支出23596萬元。上解上級財政支出4908萬元。全年收支相抵凈結余80萬元。
當年支出按功能科目安排如下:
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3167萬元,國防支出286萬元,公共安全支出13286萬元,教育支出85050萬元,科學技術支出357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5181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75394萬元,醫療衛生支出59270萬元,節能環保支出2358萬元,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3359萬元,農林水支出39400萬元,交通運輸支出6777萬元,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支出 8361萬元,商業服務業等支出1652萬元,國土資源氣象等支出4376 萬元,住房保障支出6851萬元,糧油物資儲備支出488萬元,其他支出70275萬元。預備費1800萬元。
(二)全市政府性基金收支預算
收入擬安排8992萬元,相應安排支出8922萬元,當年結余70萬元。
(三)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支預算
社會保險基金預算主要包括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機關養老保險基金、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基金、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工傷保險基金、生育保險基金等八項社會保險基金。其中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屬于全省統籌,由省級統一編制預算,此次未納入市本級預算收支范圍。
全市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擬安排134942萬元,安排支出126593萬元,本年結余8349萬元。
三、2016年財政政策措施和工作重點
(一)力促供給側改革,確??h域經濟健康發展。一是支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清理財政對競爭性領域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推動煤炭等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應急產業發展,促進資源枯竭城市轉型;實施稅收、貸款、公積金等組合優惠政策,并積極推進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支持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高度關注潛在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妥善應對。二是支持引入新模式、發展新產業、培育新動力。依靠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等工具,運用新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營銷模式等,實現與市場有效需求的無縫對接。以特色縣域經濟農副產品加工為龍頭,重點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電商園建設。積極支持三一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規?;l展,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機制,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三是著力穩投資、穩消費。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和增信功能,創新政府投融資機制,加強財政金融聯動,保障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張網”和“兩房兩棚”“兩供兩治”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積極培育消費新模式,支持集“湄江山水休閑、龍山養生避暑、《圍城》文化故里、湘軍名將故居”等于一體的區域性旅游休閑養生中心建設。
(二)力推財稅改革,確保各項舉措落地生根。嚴格落實稅制改革部署。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積極推進綜合與分類擔結合的個人所得稅改革,完善消費稅制度。全面實施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清理相關收費基金。扎實推進預算管理改革。加大預算統籌力度,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價款、排污費、廣告收入等全部納入預算統籌安排,取消所有專項收入??顚S靡幎?。實質性整合專項資金,對所有部門項目經費統籌重新安排。積極盤活存量資金,對于執行進度較慢的部門項目預算,以及未按規定及時分解下達或者閑置沉淀的轉移支付,市財政將統籌用于急需資金支持的領域。統籌推進市鄉財政體制改革。不折不扣落實《漣源市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實施辦法》的各項規定,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努力實現“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防風險、促發展”的目標。按照先難后易、自下而上的改革思路,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力爭在2016年底前完成市直單位財政財務體制改革任務。協調推進其他改革。全面啟動實施財稅綜合信息平臺建設。推進社會保險費征繳體制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落實并鄉合村獎補政策。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擴大試點范圍。大力支持、深度參與國企、社保、教育、衛生、司法等其他領域改革。
(三)守住民生底線,統籌城鄉發展。著力補齊扶貧這塊社會發展短板。今年,省里將大幅增加扶貧投入,探索以省為主建立醫療保障、低保兜底“兩項機制”,以縣為主搭建產業發展、就業培動、易地搬遷、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扶貧“五大平臺”。市財政將以農業信用擔保公司為平臺,通過整合專項資金、增加年度預算安排等渠道,因村因戶施策,大力改善道路、飲水、供水、供電、房屋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致力打造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先行區。著力守住民生底線。一是穩步提高惠民補貼標準。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4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5元,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月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320元、390元,繼續提高農村五保戶、優撫對象、高職和高中生均撥款補助水平。二是繼續完善保障體系。繼續推進城鄉薄弱學校改造,支持解決城市義務教育“大班額”問題。建立完善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和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兩項制度”。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著力推動城鄉協調發展。圍繞中心城區“東進北擴西拓南完善”計劃和婁底融城戰略,以統籌城鄉一體化為目標,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引導多方資源參與,促進中心城區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致力打造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大規模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優化農業生產要素配置,支持推進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推進橋頭河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經開區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推廣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先建后補”。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加大對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農業保險支持力度。完善“普惠制”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提升集中連村建設水平。支持實施公益林、國有林場和天然林三年禁伐行動,提高生態公益國有林補償標準。
(四)夯實管理基礎,突出防范風險。強化基礎工作。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勤儉節約辦一切事業,嚴控行政支出,2016年全市部門預算支出統一壓減5%,會議費、培訓費、差旅費、辦公設備購置費等一般性支出預算零增長。加強預算績效目標管理,開展績效運行跟蹤監控和第三方績效評價,加大評價結果轉化運用力度。規范非稅收入征管,完善征管系統,推進電子收繳和票據電子化管理。繼續推進監督關口前移和延伸,理順監督職能,提高監督效能。全面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加強政府采購制度建設,完善政策功能。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創新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會計行業服務能力。加快出臺《漣源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有償使用管理實施細則》,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相結合。健全財政投資評審監管機制,完善項目支出標準。推進財政一體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提高財政信息化水平。加強政府債務管理。一是限額管理和分類化債相結合。繼續對納入預算管理的存量債務,分批發行政府債券置換。對市鄉債務規模實行限額管理,并制訂年度償債計劃,落實償債責任,采取有效措施,分類處理,逐步消化。二是預算管理和風險管理相結合。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債務預算編制范圍涵蓋交通、水利、能源、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領域。以債務率為基準完善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機制,防范和控制財政風險。
各位代表,面對新形勢、新常態、新任務,我們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認真落實本次大會決議,強化責任擔當,積極主動作為,努力做好各項工作,推動財政科學發展,為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加快建設小康美麗幸福新漣源而努力奮斗!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