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 謝思華委員的發言
2015年,漣源市被省委、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15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市之一,下面,我就圍繞“搶抓試點縣市機遇,加快推進我市新型城鎮化”這一主題作大會發言。
一、近年來我市新型城鎮化工作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
2013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科學決策,將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的“重頭戲”來抓,果斷鮮明地提出了中心城區、小城鎮都要實現“一年一變、三年大變”的奮斗目標。三年來,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山水園林、宜業宜居”的工作目標,戮力同心,奮力拼搏,戰勝重重困難,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全力推動漣源新型城鎮化工作在艱難曲折中奮勇前行,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三年來,中心城區共實施城建重點項目70余個,統籌推進小城鎮建設項目122個,累計完成投資達40余億元。漣源市文化體育中心、漣水河風光帶、污水處理二期工程、人民東路、福源東路I段、S210繞城線、六畝塘路、梅亭路改造及經開區4條道路等一批事關民生重點項目的竣工,拓展了城市框架,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質;伏口鎮環西路、茅塘污水處理廠、橋頭河鎮觀瀾橋等小城鎮建設項目的竣工投入使用,使我市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力得到有效提升,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吸引和輻射能力明顯增強,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城區規模不大,人居環境不優;城鎮特色不夠,規劃執行不嚴;建設資金不足,發展后勁乏力;思想解放不夠,自身造血功能不強;自然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不力,城鄉建設缺乏特色;城鎮化率較低,與全國平均水平53.7%相比,低了18.2個百分點,等等。
二、下階段推進我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建議意見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把新型城鎮化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再強調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是帶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要求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特別是2015年漣源市成功躋身全省15個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市行列,為我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帶來了新的機遇,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一)牢牢把握機遇
漣源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優勢所在、機遇所在、信心所在。十八大和中央、省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指出,新型城鎮化是“四化同步”的基礎。《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15-2020年)》、《湖南省新型城鎮化試點工作總體實施方案》,更是把新型城鎮化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相對別的縣市,漣源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更是機遇難得。一是政策優勢。全省只有漣源同時列入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縣市和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市。二是后發優勢。漣源近年雖然在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明顯成績,但相對先進縣市而言,差距顯而易見。可以說,新型城鎮化建設既是漣源的“短板”,也是漣源的“跳板”;既是漣源的“短腿”,也是漣源的“后發優勢”。我市在相對滯后的基礎上,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可以少走彎路,在更高起點、更高標準上有更大作為。三是交通優勢。已建成的婁懷高速、長韶婁高速、滬昆高鐵,加上在建的安邵高速和年內準備動工建設的龍瑯高速,是漣源城鎮化的主要對外通道。正在實施的婁底大道建設,將成為快速聯通我市和婁底中心城區的重要干道。石馬山路、六畝塘路、福源路等城市環線,形成了漣源城市建設便捷通暢的交通優勢。四是區位優勢。漣源是離婁底中心城區時間、空間最近的縣市,是婁漣雙一體化的橋頭堡。
(二)全面準確定位
隨著滬昆高鐵和婁懷、安邵、長韶婁、龍瑯高速公路的相繼建成,加上洛湛鐵路、湘黔鐵路穿境而過,漣源將成為“湘中通衢”,境內同時擁有4條高速公路、1條高速鐵路,交通優勢十分明顯。根據婁底市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建議對全市各個區域發展水平、特色、潛力以及土地資源稟賦、開發程度、產業結構等進行分析,完善漣源市“十三五發展戰略定位的構想”,即“十三五”期間緊緊圍繞“轉型升級、提質增效”這一主線,著力將漣源打造成為“三區兩基地一中心”——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引領區、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先行區、湖南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全國應急產業基地、湖南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區域性旅游休閑度假中心。
(三)科學繪制藍圖
建議立足現有城鎮空間布局,采用網格化城鎮化模式,形成城鎮發展合力。依托婁懷高速、安邵高速、長韶婁高速和婁底大道、省道,把新型城鎮化和交通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在全市范圍內形成“一心兩軸四片區”(一心:中心城區;兩軸:婁底大道和安邵高速形成的發展軸;四片區:以龍塘鎮、安平鎮、古塘鄉組成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區;以伏口鎮、湄江鎮、七星街鎮組成的以旅游、礦產開發和配料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為主的產業區;以楊市鎮、斗笠山鎮、茅塘鎮、荷塘鎮組成的以輕工產品加工業、商貿、旅游、養生為主的產業區;以白馬鎮、三甲鄉、橋頭河鎮組成的以生態農業、休閑經濟為主的產業區)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新格局。爭取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46%以上,城鎮人口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6平米以上,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4.8平方公里,成為依山傍水、山水相連的宜居宜業宜游城市,打造湖南新型城鎮化示范區。
(四)優化實施路徑
一是進一步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公開性,促進“多規合一”。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在城建融資方面,建議發展分享經濟,讓別人的錢來建設我們的城市。搭建好城建融資平臺,創新融資方式,以體制機制創新激活充裕的民間資本。二是進一步謀劃并積極實施一批大項目,如城市擴容提質方面有城北龍湖新區、城西生態文明示范區、城東新區、羅家佃城市綜合體等關鍵性項目;城市生態方面有包圍山休閑生態農莊、中心公園,城北公園、洪水嶺公園、沿河風光帶延伸線等項目;城市道路有婁底大道、經開區7條道路、福源路、六畝塘北路、書院路、三一路等項目;城市配套方面有中心城區供水管網、中心城區燃氣管網、污水管網、市政配套等項目;同時,強力啟動老城區改造,將漣水河及兩岸的中山街、民主街、雙江街“一河兩岸”打造成集旅游、觀光、休閑、防洪、綠化于一體的標志性工程。此外,修建錢鐘書書院、《圍城》博物館,打造漣源文化高地和旅游洼地。通過實施這些重大項目,加快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步伐。與此同時,建議推動城鎮大建設大開發,從而加快形成“一心兩軸四片區”的市域城鎮體系。三是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抓緊落實羅家佃城市綜合體、老城區改造、洪水嶺公園等重大項目的招商簽約。建議對民間投資和招商引資同等重視,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基礎設施和重大城建項目。四是進一步優化政務環境、施工環境、法治環境、生態環境,形成全市上下推動城市建設的“大合唱”。五是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調整修訂和制定符合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規章政策,特別是涉及人口、土地、投融資、住房、招商等制度改革創新;加快破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機制障礙,創新城鄉規劃建設管理的理念和手段;加強城建、城管隊伍的建設、選拔和任用,確立新的用人機制等,努力形成有利于產業和人口集聚,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健康有序推進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發言人工作單位和職務
市政協人資環委主任 黨派 中共
界別 中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