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的自動化生產作業現場。(圖/新華社)
□段官敬
“十五五”期間,中國經濟怎么干?“實”字是首要答案。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部署了12項戰略任務,其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第一位,充分彰顯了黨中央對實體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發揮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的高度重視。
實體經濟是經濟運行的“壓艙石”。制造業、建筑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領域的勞動力需求量大,在我國吸納就業超過4億人、占全國就業人口的53%,是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實體經濟體現著國家綜合硬實力。如,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直接關系國家戰略安全。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制造大國家底充足,規模連續15年全球第一,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底氣所在,也是持續滿足億萬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堅實保障。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時代機遇,唯有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才能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十四五”期間,我國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加速融合。五年來,我國建成了全球最大、覆蓋最廣的網絡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從標桿引領向規模推廣轉變,邁入全要素協同的智能化新階段。隨著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加速應用推廣,人形機器人從“舞臺上動起來”“賽場上跑起來”向“家庭里用起來”“工廠里干起來”進化。
“十五五”時期,致力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堅持高水平科技創新自立自強,因地制宜推進新質生產力建設,既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又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如,錨定打造新興支柱產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向“實”興“新”,固本升級,擴容提質,實現“實”“新”融合貫通,開辟新的經濟增長空間。
無論是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又或是服務業擴能提質,或者是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無不突出向“實”的基本底線、求“新”的標準水平,是中國經濟鏗鏘有力、步履穩健的有力見證。要把握“實”與“新”之間辯證關系,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統一國內大市場等等,不斷開創中國經濟新愿景。
“十五五”規劃建議擘畫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藍圖,唯有秉持務實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以實體經濟在基本盤,厚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底氣與根基。此外,科技創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加快建設新型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同樣得涵養長期主義,久久為功,推動高質量發展譜寫新篇章。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