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
近年來,益陽市資陽區大碼頭街道臨興街社區居民參加社區活動、日常文明行為可積分,積分可兌換日用品。用服務換積分、用積分換物品,此舉激勵和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弘揚真善美、匯聚正能量。
村或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米”,是全面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如何打通它?鼓勵居民參與、提升自治能力,是種較好的方式。然而,社區也好、村里也好,開展活動,居民“看的人多、做的人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傳統治理模式行政化色彩較濃,居民常被視為管理對象而非治理主體,其參與的權利和義務意識較為淡薄。其二,社區提供的活動與居民的實際需求存在脫節,或缺乏常態化的參與渠道,導致居民“想參與卻無門”。其三,基層工作的方式方法創新不足,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難以激發居民持續的參與熱情。
臨興街社區的做法恰好解決了這些問題。首先,它喚醒了居民參與社區管理的意識。臨興街社區用積分鼓勵大家參加社區活動,動員他們做社區管理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確立了居民的主體性,使其在參與中慢慢具備公共意識與責任擔當。其次,它增加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機會。臨興街社區按照環境衛生、志愿服務、鄰里互助、文明行為等類別,或組織活動吸引居民參加、或以居民日常行為來積分。如,居民參加社區組織的掃大街可積分,平時照看孤寡老人、促進鄰里和諧等也可積分。渠道拓寬了,居民參與的機會就多了,有合適的就會“試一試”。再次,它倡導了居民參與基層治理的行為。積分兌換日用品,不僅是一種獎勵,更是對居民參與社區活動、日常的文明行為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讓其感受到參與社區治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據悉,自推行積分制以來,該社區像“三長”“銀齡先鋒”這樣的居民骨干活躍度顯著提升,僅治安巡邏一項就已組織開展十余次,社區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實踐證明,當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基層治理的“金鑰匙”,當每一個微小的善行都能被看見、被回饋,蘊藏在人民心中的治理智慧與力量便會奔涌而出,基層治理也才能真正“活”起來。
來源:益陽日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