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全媒體見習評論員 李焱婕
陶瓷是可以遠行的文化,短劇也一樣。兩千年前,銅官窯的陶瓷從湘江邊裝船出發,順江入海,最終漂洋過海抵達波斯灣。今天,在同樣的土地上,銅官豎店短劇影視城正試圖為短劇這一新時代的“文化陶瓷”塑形、繪彩、燒制,并探索讓其遠航的航道。
這并非易事。當下的短劇產業,雖如火如荼,卻更像一場在近海的內卷游戲。題材跟風、套路橫行、追求“短平快”的流量變現,讓許多作品雖能一時攪動水面,卻難以沉淀下真正的文化價值,更無力駛向更廣闊的海洋。這一產業,亟需一場從“造快艇”到“建航船”的轉變。
銅官豎店的探索,其核心正是為短劇這艘“新船”,打造能夠抵御風浪的堅固“龍骨”。這條“龍骨”,就是超越單個拍攝基地的短劇產業生態。據測算,依托一體化流程,豎店能將一部劇的周期壓縮至行業平均的60%,綜合成本降低30%以上,可有效提升效率。但銅官豎店的雄心遠不止于此,它還將通過構建從創意孵化、拍攝制作到版權交易及衍生開發的全鏈條,吸引編劇工作室、服化道公司、分銷平臺等上下游企業在此聚集,以使短劇創作獲得穩固的“工業支撐”。同時依托在地高校資源,設立編劇工坊、主播學院等實訓平臺,為短劇產業發展注入人才“活水”。
從“橫”到“豎”,不只是屏幕的轉變,更是一次產業邏輯的深刻演進。短劇不應只是浮夸演技和反轉劇情的簡單堆砌,而應成為承載一個地方的歷史底蘊、人文氣息與時代精神的新媒介。當然,起步不久的銅官豎店仍在尋找自己的“真經”,但它的價值恰恰在于提供了一種可能——回歸劇作的本心與質感,通過構建健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逐步塑造一種注重長期價值、尊重創作規律的“銅官窯模式”,這不僅有利于拓展其自身發展路徑,更是在為整個湖南乃至全國的數字內容產業探路。
歸根結底,短劇的“短”,只是其形式,而不是其格局。讓短劇這種輕盈的形式承載起更有分量的內容,并轉化為持久發展的動能,既是應對當下競爭的戰略選擇,更是一種面向未來的長遠之識。
這條路,不只關乎短劇這一新興業態能走多遠,更關乎我們能否借助這一方小小的屏幕,在即時流量的潮汐中,積淀下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印記。
來源:新湖南 ? 銳見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