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澤霖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消費”一詞出現32次,釋放出強烈信號,“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被放在今年政府工作任務的首位。報告中還提出了“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同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也就“發展入境消費”明確了具體舉措。
把發展入境消費作為提振消費的內容和舉措之一,既是我國實施全方位擴大內需戰略的組成部分,也體現了我國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對我國經濟增長、傳統文化傳播、國際形象提升、區域平衡發展等多重維度具有促進和提升作用。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China Travel”成為大熱話題,不少海外網友創作的中國旅游短視頻播放量高達上億次,特別是近期美國網紅“甲亢哥”開啟了他的首次中國之旅,又在全球掀起了一波熱潮。統計顯示,2024年入境游客總數達到13190萬人次,增長60.8%,其中外國人2694萬人次,香港、澳門和臺灣同胞10496萬人次。入境游客總花費942億美元,增長77.8%。
讓“中國游”“長紅”的秘訣不僅在于政策措施的持續加碼,更需要在服務供給、消費新場景營造、社會治理等方面全面發力,讓外國游客感受到“新鮮感”和發展的“質感”,讓“中國游”走“新”更走“心”。
構建更加便利的服務體系。免簽政策的實施吸引了更多元化和年輕化的游客群體,尤其是自由行游客。我們要聚焦食、住、行、游、購、娛、醫等場景,解決海外游客的痛點難點。例如,酒店提供行李托運服務、在集中的商圈設立各種尺寸的行李寄存柜、完善城市內的免稅店、優化離境退稅服務等。建立讓游客“如在家般自如”的公共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節假日常態化向公眾開放停車場、食堂等公共空間,目前蘇州、西安、敦煌等城市已開始試點,社會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地利用,還為游客帶來獨特體驗,展示出城市開放、包容、自信的形象。
完善更加豐富的產品體系。當前,入境消費需求呈現圈層化、多元化等特點,外國游客的足跡正從傳統一線城市向“新秘境”延伸。不僅北京、上海等國際大城市深受外國游客的喜愛,不少國內小眾城市也成了外國游客的“心頭好”。相關數據顯示,春節期間,江西景德鎮陶瓷市集的外卡消費增長480%,新疆喀什古城民宿預訂量增長350%,黔東南侗寨長桌宴出現十國游客“拼桌”盛況。我們要創新入境消費產品內容,將入境旅游與國潮文化、流行文化、美食文化、民俗風情、節慶文化等相結合,與影視、游戲、體育、音樂、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與遺產古跡、自然景觀等相結合,加大休閑類、體驗類等旅游消費產品供給,不斷豐富入境旅游消費產品體系。
追求更加高效的傳播效果。社交媒體的普及極大影響了入境游客的決策行為,例如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的“網紅打卡地”現象,使得部分旅游目的地迅速躥紅成為國際游客的首選。有人記錄了穿漢服、戴簪花等“最炫民族風”,有人打卡了大街上的無人駕駛公交車、酒店里的智慧服務機器人,還有人花式展現中國社會治安的可靠……這種趨同性不僅體現在目的地選擇上,還延伸至消費行為。我們要充分利用這種觸媒效應,提升國際知名度,制定精準營銷策略,吸引更多國際游客。
來源:新湘潭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