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鄧堯
□張廣蓉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緬懷先輩、傳承家族記憶的重要節日。曾幾何時,人們習慣在墳前燒紙錢、放鞭炮,認為這樣才有“儀式感”。這些傳統祭掃方式雖寄托了哀思,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焚燒紙錢容易引發火災,污染空氣,危及生態平衡;燃放鞭炮則制造噪音,干擾他人生活,甚至可能引發意外事故。這些行為與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和公共秩序的要求不符,亟待變革。
文明祭掃的興起,是對傳統習俗的傳承與創新。文明祭掃倡導用鮮花、植樹、或是網絡祭掃等方式緬懷先人。鮮花祭掃為大地增添生機,植樹祭掃留下綠蔭,網絡祭掃則突破了時空限制。近年來,全國多地掀起文明祭掃熱潮。例如,北京市提供現場祭掃、代為祭掃、網絡祭掃三種服務,方便市民選擇。這些方式既保留了祭掃的儀式感,又減少了對環境的負擔。
盡管文明祭掃理念已逐漸深入人心,但一些傳統祭掃觀念,如燃放鞭炮、焚燒紙錢等,仍在部分地區和人群中存在,文明祭掃的推廣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文明祭掃的意義和方式;學校和社區應開展相關教育活動。相關部門還應加強祭掃場所管理,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便民服務。例如,長沙市在墓園提供“鮮花換鞭炮”服務,引導市民選擇環保祭掃方式。
文明祭掃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敬畏。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實踐者和推動者。讓我們用更環保、安全、文明的方式表達對先人的懷念,讓清明節的天空更明朗、空氣更清新、心意更虔誠。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