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稱河北省三河市多家商鋪更換招牌顏色,紅色等底色被“禁用”,一張招牌變為綠色的蜜雪冰城照片廣泛傳播并引發熱議。
更換招牌顏色引發的熱議,表面上是對城市色彩的討論,實則折射出城市治理中法治與人本精神的平衡命題。當統一招牌顏色的行政指令與商家經營自主權發生碰撞時,公共管理需要回歸法治框架與人文溫度的雙重維度。
城市管理部門推動招牌規范化管理的初衷值得肯定。北京前門大街對傳統匾額的修復性改造、上海南京路霓虹燈牌的統籌設計,都證明了科學規劃對城市風貌的提升作用。三河市若出于消除安全隱患、統一視覺風格等公共需求進行管理,本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任何行政行為都需以明確的法律依據為支撐。當紅色等常用色彩被冠以“禁用”之名時,政策的合法性基礎已然動搖。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刀切”式治理對市場生態的破壞。眾所周知,忽視商業規律的管理措施,不僅損害經營者權益,還可能削弱市場活力。城市管理部門需要明白,整齊劃一不應以犧牲多樣性為代價,規范管理不能淪為扼殺個性的工具。
現代城市治理應建立多方協商的決策機制。城市管理部門應將商家訴求納入決策程序,采取專業設計引導而非行政強制。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公共利益與個體權益的雙贏。此外,城市管理部門應當搭建溝通平臺,讓商戶、設計師、市民共同參與城市視覺規劃。
城市治理現代化不是整齊劃一,而是在法治框架下尋求最大公約數的藝術。當城市管理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約束,尊重《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賦予的經營自主權,以協商取代命令,用引導替代禁止,城市的色彩才能真正煥發生機。畢竟,充滿個性的商鋪招牌不僅是商業繁榮的表征,更是城市生命力的生動注腳。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