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農民用糧食拼湊出“慶豐收”。 方曉 攝
□何竹梅
喜看稻菽千重浪,又是一年豐收季。當秋分時節的晨露凝于稻穗,當大興安嶺的麥浪翻滾出金色,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這個承載著五千年農耕文明的節日,不僅是對“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禮贊,更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注腳。在科技賦能與文化傳承的交響中,中國億萬農民正以汗水澆灌出屬于這個時代的豐收圖景。
自2018年設立以來,豐收節始終與秋分節氣同頻共振。當貴州省黔東南州的梯田泛起金浪,當黑龍江省呼瑪縣的聯合收割機劃出整齊的麥茬,這個節日早已超越簡單的慶祝儀式,成為激活農耕文化基因的鑰匙。古人說“八月剝棗,十月獲稻”,如今這些對時序的敬畏與順應,已經在智能灌溉系統與無人機植保的轟鳴中煥發新生,生動實踐著“藏糧于技”。當北斗導航播種機在東北黑土地劃出完美直線,當AI病蟲害預警系統守護著江南稻田,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科技正在完成跨越時空的握手,讓豐收節不僅是農耕文明的展示窗口,更成為農業科技轉化的試驗場。
秋收畫卷的鋪展,離不開政策春雨的浸潤。農業農村部發布《2025年中央財政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清單》,聚焦糧食生產、科技賦能、農民增收等核心領域,通過九大補貼、科技攻關及機制創新,助力“中國強農”目標加速實現。這些政策紅利如同及時雨,如,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與稻谷補貼形成“主糧保障組合拳”,穩定糧食供給;農機購置補貼向智能高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等“硬科技”傾斜,推動農業機械化率突破70%,夯實農業現代化基礎。此外,耕地輪作休耕補貼、草原禁牧與平衡補貼等政策,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現“中國強農”戰略的生態優先理念。市場拓展與產業升級的雙輪驅動,讓“豐產”真正轉化為“豐收”,奏響了鄉村全面振興的交響樂。
豐收節的深層價值,在于構建起城鄉共情的精神紐帶。當城市消費者通過直播搶購農產品,當孩子們在豐收節研學活動中體驗脫粒碾米,農耕文化正在突破地域界限,成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在貴州龍里的“梯田抓魚節”,游客與村民共舞豐收舞,傳統農事升華為文化儀式,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訓有了更鮮活的詮釋;在山西澤州,紅肉蘋果“透心紅”成為市場新寵;在山東東營,大閘蟹養殖戶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精準投喂。這些新農人的創新實踐,既延續著傳統農耕的智慧,又書寫著“數字賦能,智慧興農”的時代新篇。豐收節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農業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的華麗轉身。
秋分時節稻菽香,豐收節里話豐年。站在“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回望,豐收節的意義早已超越糧食產量的數字本身。當豐收節的金色陽光灑向廣袤田野,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沉甸甸的稻穗,更是中華民族對土地的深情告白。從“鋤禾日當午”的艱辛到“智能農機唱主角”的變革,從“靠天吃飯”的忐忑到“藏糧于技”的從容,中國農業的豐收密碼,始終鐫刻著“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這個奮斗的時代,每一粒種子的萌發,都在訴說鄉村全面振興的壯麗史詩;每一聲收割機的轟鳴,都在奏響農業強國的時代強音。
來源:紅網時刻
作者:何竹梅
編輯:吳一夫
本文為漣源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646943/66/1530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