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的宏大浪潮中,產業轉移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驅動力。2025年,湖南在承接產業轉移中成績斐然,半年超2200億的承接額、超八成的履約率。這份亮眼答卷不僅僅是數字的飛躍,更是湖南勇敢跳出傳統承接模式,憑借“區位重構”“服務穿透”和“生態賦能”等綜合優勢,打造出一套產業轉移“2.0時代”全新解法的智慧實踐。
從“地理節點”到“效率樞紐”,降本增效顯新勢。傳統的區位優勢局限于地理的空間距離,湖南正以不斷增長的物流效率和供應鏈響應速度重新定義“近”的概念。逐漸成形的“米”字型高鐵網,將普通內陸省份轉變為一個連接長江經濟帶與粵港澳大灣區的效率樞紐。從郴州嘉禾的東莞大為精密制造項目實現“24小時直達”,到懷化國際陸港對外的箱包物流成本與沿海城市持平,再到湖南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實現“十連降”,并連續4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湖南通過系統性降本增效,創造出大放異彩的新區位優勢。豐富的礦產資源,也為湖南新興產業落地提供了“先天優勢”。懷化溆浦縣硅砂產業園項目的扎根落地,郴州轉向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的踴躍嘗試,正是“家里有礦”向產業高端化轉型的有力實證。以“成本洼地”與“效率高地”的雙重身份,湖南正持續釋放區位引力,讓產業轉移項目“近者悅,遠者來”。
從“政策優惠”到“機制升級”,穿透服務促新生。如果說過去招商引資靠的是土地、稅收等“政策優惠”,那湖南現在施行的是升級版的“穿透性”服務,直接透析到項目落地和企業運營的每根毛細血管。以省工信廳牽頭的多部門協同機制,實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攻堅”,為項目落地提供“保姆式”的全流程精細化服務。針對項目落地面臨的用地、用能、融資等痛點,省級層面直接統籌協調,建立“問題解決閉環”機制,確保項目承接有力、扎根有固、發展有勢。“一個項目、一位領導、一個專班、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個一”工作機制則為重大項目配備專屬“護航團隊”。此外,湖南積極探索“飛地園區”模式,創新稅收分成等利益共享機制,打破跨區域合作壁壘,為產業轉移注入新活力,充分展現了“眾人種樹樹成林,大家栽花花才香”的合作共贏理念。
從“企業集聚”到“雨林共生”,生態磁力育新機。產業轉移的最高境界,不是簡單地把企業“搬”過來,而是讓它們能“長”出來,而“生態磁力”能讓轉移產業不僅“落地”,更能“生根結果”,發展得更有信心、更有保障。湖南目前已培育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5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可自我迭代、持續進化的“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良好營商環境是生態磁力的核心。湖南營商環境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省級前十、中西部第一,這些優厚條件形成的“磁極”,吸引大批企業在湘投資興業。長沙經開區與江蘇芯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項目,因與本地綠色智能計算產業發展趨勢高度契合,實現了“落地即融合”;特變電工在衡南縣發展20多年,不僅自己扎根,還帶動了18家配套企業形成完整產業鏈,實現了從“樹”到“森林”的蛻變。
從“黑馬突圍”到“高端轉型”,從“分散”快速承接邁向“鏈條式”集群發展,湖南的產業轉移已邁入“重質量、重價值”的新階段,告別簡單的產能搬遷,持續深入地展開一場涉及區位價值、服務模式和產業生態的系統性重塑。未來,湖南將持續發揮好“一帶一部”黃金坐標的效能,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賽道上久久為功,為全國產業轉移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湖湘智慧”。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