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洞村。陳敏捷 攝
□段智偉
當下,生態旅游、戶外研學、森林探秘等新興出行方式,正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重要紐帶。人們從都市走向山野,在山林間體驗研學,于草原上露營看星空,既是為尋覓遠離喧囂的野趣,更是為感受自然生態的蓬勃生命力。但現實中,掠奪式采摘、違規穿越保護區、隨意丟棄垃圾等行為,讓生態環境蒙受損失。其實,生態文明的核心,從來不是單純享受自然的饋贈,而是在與自然的互動中,實現“享有-守護-建設”的閉環。
平臺與機構要打破流量至上思維,成為生態價值的傳遞者。社交平臺的各類推薦、旅游機構的線路設計,往往是引導大眾出行選擇的風向標。若一味追逐流量,把小眾秘境、野生采摘、無人區穿越等作為噱頭,實則為生態破壞埋下隱患。真正負責任的生態傳播,應當跳出吸引眼球的短期思維,將生態價值置于首位。對涉及自然區域的出行內容,要優先推薦經過生態評估的合規路線。同時邀請環保志愿者、科研人員分享自然觀察故事,讓游客在了解野趣的同時,知曉每一株植物的生態作用、每一片區域的保護意義。當平臺與機構成為“生態價值的傳遞者”,生態旅游才能真正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美好橋梁。
規范生態旅游,要用科學規劃平衡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非對立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共同體。規范生態旅游,關鍵在于通過科學規劃找到“保護紅線”與“發展底線”的平衡點,讓生態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發展優勢。如浙江某縣依托當地的原始森林資源,開發了“森林生態研學”項目,讓游客在專業向導帶領下觀察植物、記錄鳥類,在體驗自然之美的同時學習生態知識。項目收益的30%用于森林養護、野生動物保護,不僅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也讓森林覆蓋率提升了5%,形成“保護-開發-再保護”的良性循環。當生態保護與民生發展形成合力,生態旅游就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引擎。
生態文明建設是各方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共識。生態文明建設從來不是某一方的責任,而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與公眾共同參與,也需要凝聚共建共識,讓每位參與者都成為生態守護的行動者。對游客而言,應帶著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踐行“無痕山野”理念,主動參與力所能及的生態保護行動;對平臺與機構而言,可將生態旅游納入課外實踐課程,通過自然教育課程、生態研學營等方式,讓人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對社會組織而言,可搭建平臺,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參與生態建設的切入點。
野游的魅力,在于與自然的溫柔相遇。生態保護紅線不是束縛探索的“枷鎖”,而是守護美好自然、讓野趣得以延續的底線。唯有把生態保護的意識融入每一次出行、每一項決策,大自然才會饋贈給我們無盡的美好,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
來源:紅網時刻
作者:段智偉
編輯:吳一夫
本文為漣源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646943/56/1527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