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湖南全省綠色智能計算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1.5%,全年有望突破1萬億元,成為我省第7個萬億級產業。從“工程機械之都”到“算力高地”,湖南再一次以產業蝶變的生動實踐,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科學論斷,也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提供了以綠色算力撬動高質量發展的鮮活樣本。
“萬億”背后,是湖南對時代風口的前瞻把握。當算力成為比肩煤炭、石油的基礎性資源,當“雙碳”目標倒逼發展方式轉型,湖南敏銳地捕捉到“綠色+智能”的乘數效應,率先在全國把綠色智能計算納入省級重點產業鏈,連續四年寫入省政府工作報告,布局長沙、株洲、邵陽三大算力走廊,引進華為、中興、中國電子、湘江鯤鵬等頭部企業,形成“上游芯片—中游整機—下游應用”的全鏈條生態。短短三年,全省總算力規模從3EFlops飆升至12EFlops,年均增速居全國第二。事實證明,誰能在綠色算力賽道搶先一步,誰就能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贏得主動。
“萬億”背后,是湖南對創新基因的賡續弘揚。“敢為人先”是湖湘精神最鮮明的標識。面對國外技術封鎖,湖南企業迎難而上:國科微推出國內首款固態硬盤主控芯片“GK2302”,填補國產空白;湘江鯤鵬“兆瀚”服務器實現關鍵元器件國產化率超過95%。長沙、株洲兩大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累計建成5G基站超5萬個,每萬人擁有量居中部第一,為算力深度賦能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中小航空發動機等優勢產業提供了“高速公路”。山河智能“5G+遙控挖掘機”讓操作手坐在辦公室就能完成千里之外的礦山作業;中車株洲所“算力+算法”將一列地鐵的年均能耗降低7%,相當于每年節電4000萬千瓦時。綠色算力與先進制造“雙向奔赴”,湖南找到了傳統產業煥新的“金鑰匙”。
“萬億”背后,是湖南對綠色底線的執著堅守。綠色不是點綴,而是生命線。湖南堅持“算隨電走”,依托湘西、湘南豐富水電、風電資源,在零陵、綏寧等地建設綠色電力交易專站,實現“綠電直達機房”;湘江新區新建數據中心100%采用江水冷源、液冷等節能技術,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0萬噸;湘潭九華云計算中心率先購買“零碳保險”,以市場化手段抵消碳排放。與此同時,湖南在全國首創“算力券”制度,對使用綠電比例超過30%的企業給予每度電0.1元補貼,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放大了綠色示范效應。綠色成為算力產業最亮的底色,也為湖南參與全國碳市場積累了寶貴的“核證減排量”資產。
從“工程機械”到“綠色算力”,湖南產業版圖的每一次躍升,都鐫刻著“國之大者”的自覺。當算力洪流奔騰三湘四水,我們既要為“萬億”規模喝彩,更要為“綠色”質量賦責。讓每一度電都承載創新,讓每一比特數據都浸潤綠色,湖南就能在數字中國的大棋局中,走出一條以綠色算力撬動中部崛起的新路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湖南提供澎湃動能。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