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為文旅打卡無非是看山看水看古跡——直到上周在懷化天問島,被一場“楚辭幻境”徹底顛覆認知。這座因屈原石像爆火的小島,用沉浸式體驗告訴我:原來傳統文化可以這樣“活”,原來懷化的文旅密碼藏在兩千年前的《楚辭》里。
楚辭為福地懷化注入“文化辨識度”根基。《涉江》中“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詩句,讓懷化溆浦成為屈原文化的重要承載地。溆浦縣大江口鎮的明代屈原廟遺址,留存著“楚大夫廟”的碑刻殘片,見證著當地千年不絕的屈原祭祀傳統。在山水資源同質化的當下,這些歷史遺存與文化表達,構成懷化區別于其他旅游地的核心標識。
楚辭為福地懷化凝聚“價值共鳴力”。屈原“上下求索”的執著、“哀民生之多艱”的情懷,與懷化的城市精神高度契合。從通道轉兵的革命抉擇,到袁隆平院士在安江農校培育雜交水稻的堅守,懷化人骨子里的堅韌與擔當,恰是楚辭精神的當代延續。如今,屈原石像不僅是文旅地標,更成為城市精神圖騰,這種精神層面的賦能,讓懷化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生態城市的道路上更具凝聚力與向心力。
文旅競爭的本質是文化競爭。懷化以楚辭為媒,既喚醒了沉睡的歷史記憶,又激活了產業發展的新引擎,更凝聚了城市前行的精神力量。當旅發大會的帷幕拉開,楚辭賦能下的懷化,必將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現“福地”的深厚底蘊與蓬勃生機。
這場文旅大會,懷化沒有追逐轉瞬即逝的熱度,而是深耕楚辭文化的根與魂,讓詩意與生活、傳統與現代達成奇妙平衡。當大會帷幕拉開,沅湘詩行里的懷化,必將以“既有遠方的浪漫,又有煙火的溫暖”,給世界一個獨屬于“楚辭故里”的文旅答案。
這次懷化之行徹底改變了我對文旅融合的看法:真正的成功,是讓文化既有歷史的“重量”,又有現實的“溫度”。楚辭IP在懷化不是懸浮的符號,而是能觸摸的、能參與的體驗、能感受的生活。這座把文化做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城市,定會給更多游客帶來“始于風景,醉于文化”的驚喜。(文/牧網星辰)
來源:懷化新聞網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