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至8月29日,“婁超”舉辦。(劉新山 攝)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盧黎清 見習記者 熊小航 婁底報道
8月29日晚,“婁超”——2025年婁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對抗賽,落下帷幕。
這個夏天,婁底“熱浪滾滾”,最熱的莫過于這些“被看見、被體驗、被記住”的場場賽事。
它既激發了這座城市的“活力”“青春”“凝聚力”,又以“文旅+賽事”的融合模式,將賽事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
有人說,辦賽事圖的是個“熱鬧”!但婁底的眼光更為深遠——體育不僅是體育,更是一個支點,一次城市發展模式的主動突圍。
正如婁底市委書記曾超群在足球工作專題會議上所言:“如果一座城市需要一個容器,那么今天,足球正是這樣一個合適的容器。”
這個容器裝下的不只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溫度與未來。

球迷在看臺上為球隊加油。(劉新山 攝)
“流量”到“留量”
數萬人的“奔赴”能為城市帶來什么?答案是“點燃一座城”。
7月27日至8月29日,“婁超”(2025年婁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對抗賽)成功舉辦。
這場由8支本土勁旅、16場巔峰對決構成的賽事,吸引全市超15萬人次現場觀賽、直播觀看超1500萬人次、超30億次的線上互動,拉動餐飲、旅游、商超、球館等客流“暴漲”,更激活了一套“賽事引流、消費留客”的完整閉環。
在這里,沒有豪華明星陣容,也沒有天價轉播技術,有的只是最樸素的熱愛和那股不服輸的拼勁。
開賽至今,“婁超”已經成了婁底人茶余飯后的“必修課”。街頭巷尾聊的是賽場局勢,鄰里之間約的是周末觀賽,連晚飯后的散步路線,都悄悄改到了賽場周邊。

7月27日,2025年婁底市“材料谷杯”足球對抗賽揭幕賽在婁底市體育中心舉行。圖為婁星宏旺隊和漣鋼鋼鐵愛司隊比賽現場。
為接住這波“潑天流量”,婁底打出了一套“花式接招”組合拳。
市體育中心廣場變身夜間消費集聚區,紫鵲界貢米、永豐辣醬等“婁底好物”集中展銷;主賽場外圍設16個“第二現場”,吾悅廣場、萬豪廣場等商圈的大屏同步轉播賽事。
炸串、啤酒、小龍蝦等夏夜“標配”一應俱全。6元一杯的清爽檸檬茶、38元兩斤的鮮嫩小龍蝦、15元一盒的軟糯鹵雞爪。球迷舉著購物袋笑稱“來了就不得不消費,這小龍蝦太香了”。
“票根經濟”更讓消費半徑不斷延伸。市民持票可參與商場“第二現場”互動、逛特色市集,憑票根可享各大景點免費暢游,住宿折扣等福利。
“我們在這里擺攤賣鹵菜,一天銷售額就可達2萬元。”婁底418華天大酒店負責人劉文贊介紹,酒店、餐飲等服務業是這場賽事的直接受益者,其帶來的影響力超出預期。
而夜經濟的影響力同樣不可小覷。在婁底不少夜宵店內,花式繁多的味蕾盛宴徹底點燃了夏夜的消費熱情。
據婁底市文旅廣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彭一伶介紹,賽事已直接拉動消費5億元,夜間消費增長15%,體彩銷售因賽事氛圍提升20%以上。
賽事不再是孤立的競技活動,更像一根引線,串聯起餐飲、住宿、文旅、商貿,讓流量實實在在變成了“城市消費能量”。

賽事期間,婁底市打造7個場外消費集聚區,設置16個“第二現場”。
“賽場”到“秀場”
近年來“氛圍式”消費漸成趨勢,不少人因為一場演唱會、一次賽事、一個展覽,就可能來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
而一場賽事的魅力,更在于它成了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
當“婁超”的熱度從球場蔓延到全城,人們才發現,這場賽事早不是單純的足球較量,已成為婁底展示文化底蘊、產業實力與全民熱情的“全景秀場”。
“買鋼用鋼,就選漣鋼!”“哇力全開,硬鋼到底!”“銻都戰神,戰無不勝!”……一句句口號,喊出的是婁底制造的底氣。
正如球場上的隊伍,婁底各個縣(市、區)都有自己的“拿手絕活”,卻在區域協同發展中配合默契、共同進步。
就連賽事本身,也成了“婁底制造”的展示舞臺。茵浪體育提供的比賽用球達世界杯級別,七大洲照明借助三一重工設備,創新破解場地照明難題。
婁底毫不掩飾,把城市的硬實力,秀給所有人看。

賽前,太極拳、啦啦操、婁底贊贊、漢服表演、足球寶貝等群眾文體展演。
硬實力夠硬!婁底的軟實力夠不夠軟?
賽場外,梅山儺戲神秘開幕,梅山武術刀光閃動,吸引小朋友抱拳模仿,杖頭木偶戲操縱巧妙、觀眾駐足不離——文化不再是陳列的展品,而是融入觀賽、消費的日常體驗。
群眾“唱主角”“站C位”,才是真的“秀”。“婁超”的賽場,賽事規則由各賽區球迷共同投票決定的,你在場上看到的身影,可能是來自一線的鋼鐵工人,也可能是教師、滴滴司機……
官方的“隱身”讓民間活力徹底釋放,這種徹底“交給群眾”的模式,才真正讓婁底人覺得“這是我們自己的比賽。”
決賽現場,著名體育節目主持人、足球解說員劉建宏感嘆道:“這場比賽不僅是一場技藝的碰撞,更是一場城市足球文化的狂歡盛宴。”
“接地氣”與“去商業化”的風格,打破傳統職業賽事模式,以健康快樂為本,讓人們看到體育回歸大眾、服務大眾的一面,傳遞出平等、共享的體育精神。
當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地域的人開始為同一支“婁底隊”歡呼,體育的真正意義才浮現出來。它秀出的不僅是產業和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

7月27日至8月29日,“婁超”吸引全市超15萬人次現場觀賽。(吳永華 攝)
“爆紅”到“長紅”
熱度終會降溫,盛事終會收官。疑問隨之而來:這場熱度會不會是“曇花一現”?
但婁底思考的,從來不只是“如何爆紅”,而是“怎樣長紅”。
婁底很清楚,目前的文旅體驗仍顯單一,消費場景還不夠多元;人才和資金仍是現實短板。
所以婁底做的,是錨定長期主義。

8月1日,婁底經開鋼電隊在婁底市體育中心體育場主場迎戰VAMA鋼鋒隊。(吳永華 攝)
做差異化壁壘。拒絕跟風模仿,深挖梅山文化、“材料谷”產業等本土特色,打造“人無我有”的賽事IP與文旅產品,避免同質化審美疲勞。
抓后端“品控”。不滿足于短期走紅,更聚焦服務細節提升——從餐飲衛生到住宿體驗,從景區配套到消費透明,以“不宰客、高品質”守住城市口碑。
謀長期布局。推動“賽事體系化”,銜接“校園聯賽—婁超—湘超”,探索組建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學校協同的非營利性球會,讓賽事運營脫離“短期依賴”。
完善配套建設。以賽事為契機,完善體育場館、文旅配套,將“一時熱度”轉化為“長期吸引力”。
“這場賽事確實給了婁底改變‘藏在深閨人未識’狀態的機會。但如何以賽事為契機,讓城市‘聲名遠揚’,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探索。”彭一伶說道。
對婁底而言,“婁超”的意義不僅在于拉動了多少消費,更在于找到了一條“以賽事為媒,串聯產業、文化與民生”的城市發展路。

8月29日晚,“湘超”婁底隊隊員亮相出征。(劉新山 攝)
“婁超”會落幕,但它所點燃的消費熱情、文化自信與城市凝聚力,正在變成婁底的新底色。
體育不是婁底唯一的答案,但它是一個精彩的開始。
一座城市要想被“看到”和“記住”,不能只靠一時熱鬧,更要靠系統謀劃、持續耕耘,把每一波流量轉化為未來發展的底氣。
婁底,正在用一場足球賽告訴外界:婁底正青春!
來源:紅網時刻
作者:盧黎清
編輯:吳一夫
本文為漣源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646942/75/15240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