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曾有“錳三角”之稱的地區,多年前因粗放式錳礦開采加工,生態滿目瘡痍。通過實施礦山整治與生態修復,當地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如今發展起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周邊居民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了從“賣礦石”到“賣生態”的轉型,這是湖南踐行“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生動寫照。
在經濟發展的傳統認知里,部分人誤以為生產力提升離不開資源高強度開發和環境破壞。一些地方為短期經濟增長,盲目上高污染項目,雖GDP數字增長,卻留下嚴重生態創傷,后續修復投入巨大,得不償失。而“兩山”理念恰似一束光,照亮了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之路,揭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并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湖南的生動實踐不斷驗證著“兩山”理念的偉力。以郴州為例,當地曾因過度開采礦產資源,生態遭到嚴重破壞,面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雙重困境。痛定思痛后,郴州啟動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關閉非法礦點,引入生態農業和旅游業,將廢棄礦山打造成生態公園和休閑農莊。如今,郴州不僅恢復了綠水青山,還發展起特色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實現經濟轉型與生態修復的雙贏,印證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踐行“兩山”理念,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善謀善為。一方面,需強化政策引導,通過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綠色產業扶持政策等,激勵企業與個人投身節能減排、生態修復,讓綠色轉型有政策紅利支撐。另一方面,要嚴格環境監管執法,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零容忍,守護綠水青山,為“兩山”轉化創造良好制度環境。
當然,踐行“兩山”理念是一場長久的接力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我國在生態環境治理、綠色技術創新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未來,需加大生態科研投入,突破綠色關鍵技術,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同時,加強生態環保全民教育,讓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自覺行動,匯聚共建生態文明的磅礴力量。
可以預見,在“兩山”理念引領下,政府、企業、公眾協同發力,將不斷解鎖生態環境與生產力協同提升的密碼。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中國畫卷正徐徐展開,創造更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贏的范例,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豐厚饋贈,讓“兩山”理念在祖國大地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來源:宜章新聞網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