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讓理論之光照亮融媒體高質量發展之路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劉智波 周杰 編輯:石成 2023-12-04 08:29:01
        —分享—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盡管目前縣市區融媒體中心處于爬坡過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過程中存在諸多困難和問題,但千帆過盡、披荊斬棘之后,浪花依舊東流,平蕪之后必是春山浪漫。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親自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到新聞單位調研,在重要時間節點專致賀信,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地位作用、職責使命、實踐要求、自身建設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新聞輿論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把我們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作為黨的“喉舌”,必須始終以理論之光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必須牢固樹立“黨媒姓黨 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

        黨媒姓黨,既是一種身份皈依,也是使命責任。作為黨媒,我們不僅要做到絕對忠誠,還要當仁不讓、扎穩底盤、橫向發力,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出去;要發揮出教育人民,反映人民呼聲的“傳聲筒”作用;更要敢于揭露社會的陰暗面和不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行為。黨媒因黨而生、因黨而立、為黨而辦,反映黨的主張、傳播黨的聲音、維護黨的權威、樹立黨的形象,是黨媒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我們一定要具備敢于“亮劍”的勇氣和善于“捕捉”的腦力,始終如一的把自己作為黨的戰斗堡壘和新聞戰士,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既要服從和服務于黨的大局,又要堅持“又紅又專”特色,在新聞和輿論的“戰場”上一往無前。

        邁步新時代,展現新作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實現現代化發展的一次新契機。

        新時代面臨新契機,新契機催生新挑戰。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自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在“井噴式”的發展后,很多自媒體在流量上超過了我們部分的官媒和黨媒,尤其是縣級融媒。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全國80%以上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和短板,記者也從曾經公認的“無冕之王”,轉而紛紛自嘲為“新聞民工”。

        如何在逆境中突圍,成為新時代下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

        據了解,自媒體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爆發期后,部分自媒體中隱藏著的“博眼球”“博流量”“低下線”“無政治立場”等弊端逐步顯現,受眾也逐漸從“求新求快”的“快餐新聞”中覺醒,轉而回歸到“求真求實”的新聞本質上來,這種受眾觀念的轉變,正是黨媒涅槃的契機!

        為此,我們基層新聞工作者,要立足“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時刻堅持“用事實說話,用鏡頭表達”的工作理念,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將觸角更進一步的延伸到山林里、田地中、工廠內,打造出“接地氣、冒熱氣、帶露珠”的新聞作品,在凸顯黨媒官媒新聞力量的同時,讓新聞宣傳更好地服務于黨、服務社會、服務群眾,讓黨的聲音真正傳入千家萬戶,讓群眾真切的了解到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以及道路的正確性。

        要善于“取長補短”“推陳出新”,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新技術手段,不斷錘煉本領,深入踐行“四力”,進一步增強自身競爭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新媒體時代中牢牢占據主導地位,將“話筒”穩穩的握在自己手中,更好的實現“鼓與呼”。

        打破桎梏,守正創新,方能撥云見日

        新聞工作,不是一時之工作,它需要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堅持和反反復復的打磨。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必須要做到“胸中有丘壑、腳下有泥土、字里有畫面”,而我們的記者往往忽略了“沉下去”三個字。會議新聞就只寫會議,不論前因,不問后續,單純的將報道停留在分分秒秒中,很少有人會根據會議所提供的內容和線索持續跟下去。當然,這也與現如今“快餐”新聞頻繁出現、受眾閱讀習慣,還有媒體目前的困境等原因是分不開。

        想要重樹媒體權威、重塑媒體地位,唯有打破現有固化思維的桎梏,堅持守正創新,方能撥云見日。

        我們要在繼承老一輩媒體人“能沉能寫”優良品質的基礎上,不斷培養新媒體意識,做到簡單新聞“碎片化”來吸引眼球、重點報道“深度化”來展現力度、視頻內容“新媒體化”來沖擊市場,在不同層面滿足受眾多元化的需求;要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通過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生產新聞作品,在各傳播領域、網絡平臺開辟新的陣地,從而實現受眾覆蓋面的最大化;要依托黨媒的權威性和可信性,主動發聲、主動作為,立足群眾所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讓新聞報道成為解決問題的新渠道。要用心用情打磨作品,通過深入的調查、淺出的語言,滿足不同學歷,不同職業人群的閱讀習慣,做到用作品打動受眾、留下受眾。

        這與每一位能把身體“沉下去”,把思想“提上來”的新聞工作者的努力是不可分割的。

        打牢堅實基礎,嚴守輿論陣地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互聯網上,思維相互碰撞、觀點互有往來,從表象上看,這是思想上的“百花齊放”,觀點上的“百家爭鳴”,但抽絲剝繭后,卻能發現其中隱藏著難以把控的隱患。

        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從嚴從實守好陣地,做到守土負責、守土盡責,才能牢牢掌握輿論工作主動權,增強我們黨的號召力。

        作為黨媒,我們既要在“文”上下功夫,更要在“武”上花力氣。要始終堅定信念,善于觀察,對互聯網上、社會上所出現的不良言論、不良導向,以及惡意輿論引導等行為進行反擊。我們要充分發揮優勢,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樹典型”,進一步加強輿論引導、強化網絡監管,守好意識形態陣地,通過及時有效的辟謠、優秀作品的推出、主流宣傳的覆蓋等方法,引導群眾明辨是非、為群眾釋疑解惑,進一步凝聚共識、鼓舞人心,激發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攻堅克難的強大輿論力量。

        追風趕月,終見“春山”

        媒體發展至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從平面媒體到電視媒體、再從電視媒體轉為現在的新媒體、全媒體,受眾的閱讀習慣、側重點也在不斷變化。對于官媒、黨媒而言,行業的每一次變革,都意味著自身的一次重大轉變,而轉變自然伴隨著“陣痛”。

        從整體上說,要走全媒體道路,從成長時間上來說,我們基層媒體還不成熟;從人才儲備角度來說,很缺乏;從對市場的把握上來說,很稚嫩。

        但是作為黨媒,我們具備著敢于挑戰勇氣、堅持到底的韌性,近年來,國家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逐步完成了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地市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上下貫通的四級融合發展布局,通過發揮全媒體傳播體系,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把新聞事業及其衍生功能融入文化強國建設和國家治理進程之中。我們地方媒體,也始終緊跟步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強化本領,堅定的走著融媒發展之路,一路爬坡過坎,披荊斬棘。(記者 劉智波 周杰)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劉智波 周杰

        編輯:石成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646846/67/13553543.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