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娉
一個政黨是如何開創一個時代的?從宏觀視野來看,百余年前,從上海黃浦到嘉興南湖,她披荊斬棘,自此走上歷史的舞臺;四十六年前,從小崗改革到特區開放,她乘風破浪,在轉型中尋求新的機遇。
一個政黨是如何全心服務群眾的?從微觀個體來看,新中國成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7軍140師南下懷化,在芷江縣公坪鎮通溪村及附近鎮村,團結帶領當地的村民,趕跑了欺壓百姓的反動派,剿滅了橫行鄉里的土匪。一支隊伍,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一抹紅色,照亮一片土地的未來。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新時代任務在肩,如何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如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思踐悟?我們應找準三個立足點,回答好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讓黨的旗幟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
從時間的維度,回答歷史與時代的提問。回望103年櫛風沐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凝聚力量。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一個個階段性目標實現的背后,是一場場戰役的前赴后繼、一次次改革的大刀闊斧、一項項政策的落地生根。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正在創造新的時代。目前,基層黨組織的有效建設和基層黨建的合理規劃,為新探索、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壹引其紀,萬目皆起,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抓牢抓好基層黨建,為基層治理找到關鍵節點,為鄉村振興錨準方向、蓄勢賦能。
從實踐的深度,尋求理論與實際的契合。站在鄉土大地,要讓宣傳走向田間地頭,把政策送到千家萬戶,就必須吃透基層社會的“鄉土性”。這一“鄉土性”,是貼合中國鄉土、與悠久的農耕文明緊密相連的“根”的屬性。所謂“接地氣”,就是要把這個“根”扎進泥土里,沾上一點“泥土氣”,把高深復雜的理論宣講得有血有肉,把晦澀難懂的條文解讀得通俗易懂,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這就要求各地基層黨組織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本地民俗、本村風情,將黨的精神與當地發展貫通聯系,說本地話,話本地事,讓群眾深切體會到時代發展與個體命運之關系。
從人民的立場,強化組織與群眾的鏈接。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都鐫刻著“人民”二字。基層一線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的地方,更要堅持人民至上,時刻把握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斷強化組織與群眾的有效鏈接。一方面,可以建立室內室外、線上線下矩陣,打造黨群活動室、村史館、樹下微課堂,邀請黨員干部、鄉賢能人、致富能手、農技專家前來授課,召開村民議事會,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及時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立足本土特色,如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建設“民族團結基地”,緊密團結各族人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人民群眾身上找到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密碼所在。
跨越歷史與時代,探索理論與實踐,深化組織與群眾,中國共產黨穿越百余年風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不斷錘煉政治品格、淬煉政治能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黨的旗幟始終在基層一線飄揚。
來源:歐陽娉
作者:歐陽娉
編輯:吳一夫
本文為漣源新聞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646841/83/1405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