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復綠效果顯著
惠風和暢,漫山遍野的花草蔥蔥郁郁,迎風舒展,勾勒出一幅歲月靜好的美麗圖景。這里不是北方的廣袤草原,而是位于“世界銻都”冷水江市錫礦山26座廢渣集中管控填埋場的其中一處。
時間回溯到十多年前,這塊土地還是一片荒涼,地表裸露,植被荒蕪,不見一絲綠意,只留下一個個工業煙囪升騰著廢氣。
錫礦山作為中國銻工業的發祥地,銻資源貯量、銻產品產量、銻產品質量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說撐起了世界銻產業的半壁江山,它的開發歷史至今已有120余年,長達一個多世紀的輝煌礦業史。
據當地居民回憶,錫礦山最熱鬧的時候莫過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鼎盛時期礦工最多達10萬余人。當“熱鬧”落幕,由于長時期、粗放式的礦業開發,7500萬噸歷史遺留廢渣遍布于各個角落,房屋、耕地受損等多重生態問題層出不窮。
2009年,冷水江市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2021年10月14日《婁底冷水江銻煤礦區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發布的《中國生態修復典型案例集》。
在近十余年的時間里,“世界銻都”錫礦山是如何實現生態巨變,讓青山再現?
還舊賬,從“瘡痍荒山”到“秀美青山”
冷水江銻都環保公司的工廠一角
一本生態賬,牽動眾人心。冷水江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以“尋千謀萬策,護千山萬水,歷千辛萬苦,為千秋萬代”的精神,打響了錫礦山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
為解決遍布堆存在錫礦山區域數千萬噸歷史遺留固廢問題,冷水江市政府投資近6億元,興建了26座廢渣集中管控填埋場,安全處置了7400萬噸一般固廢和60萬噸野外混合砷堿渣。
然而填埋并無法徹底解決生態問題,尤其是銻精煉過程中產生的砷堿渣,易溶于水,有劇毒。長期以來,國內外不同團隊對砷堿渣開展了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研究,均未取得成功,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冷水江市政府在砷堿渣實現“三防”儲存的基礎上,聯合湖南黃金集團、中南大學、湖南省環科院等科研單位進行多次技術攻關。
據冷水江銻都環保有限責任公司的專家介紹道:“2020年11月30日到2021年3月18日,歷經了三次技術迭代,‘中性中溫連續鹽析工藝’終于出世。這種工藝處理成本較低,無需蒸汽輔熱,生產水系統循環使用,實現了生產廢水、廢氣‘零’排放。”
2021年6月,該工藝終于穩產至30噸/天。2021年7月,經過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組織的專家技術鑒定,該工藝技術屬于砷堿渣處理技術的重大創新,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同年8月,擴產改造;11月份,改造完成,達產達效。
如今,2萬噸/年的砷堿渣無害化處理能力的裝置順利投入運行,減污降碳效果十分明顯,實現了有色冶煉行業砷堿渣的“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建立了砷堿渣處理技術標桿。
一邊治“灰”,一邊添“綠”。冷水江市還深入開展“礦山復綠”“萬畝大造林”等專項行動,對主體滅失礦山和石漠化山體進行植被恢復。累計建成防污抗污林1.1萬畝、礦區復綠示范基地2萬畝,栽植喬木4萬余株,灌木9萬余株,藤類2萬余株,撒播花草籽3.5萬平方米,完成已關閉礦山企業和47家關閉煤礦覆土綠化,昔日“灰都”重披“綠裝”。
不欠新賬,從“秀美青山”到“金山銀山”
玫瑰花海景區
如果說還舊賬是無奈之舉,那么礦區要想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欠新賬才是治本之策。
對此,冷水江市從源頭企業入手,關停涉重金屬企業89家,取締非法銻企業6家、手工選礦小作坊145處,關閉淘汰落后產能17.5萬噸,銻采礦權從12家整合為2家,銻冶煉企業從91家整合為9家,積極推動銻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建設,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路子。
車行至山上,從高處鳥瞰礦區,目光所及皆是青山,只剩下零星的煙囪還在冒著氣。再往山上走,“萬馬奔騰”的石林和嬌艷欲滴的玫瑰花海緊緊吸引著游人的目光。今年“五一”假期,位于錫礦山的“愛琴海”“萬馬奔騰”等景區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點,每天超2萬人前往賞花游玩,已累計接待游客10萬余人。
“看到游客越來越多,我就想回家創業,就在家里開了個小小的農莊。”七里江社區村民楊美蘭于2019年回到家鄉,在錫礦山花海附近開起了餐飲店,借著玫瑰花海景區的“東風”,她一家人也吃上了“旅游飯”。
如今的錫礦山開始尋找新的發展機遇,打造別具特色的“工礦景區”。當地深入挖掘和開發工礦文化資源、地質演變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探索“生態觀光+礦業文化+地質研學+紅色教育”新模式,修復英雄紀念碑、憶苦窿采礦遺跡、世界銻都礦冶遺址等紅色工礦遺跡,精心打造萬馬奔騰石林、玫瑰愛琴海等人文景觀,實現“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交相輝映,真正將“青山”變成“金山”。
生態修復是百年大計,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頭換面,仍需久久為功。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錫礦山如今由內而外實現了綠色“蝶變”,昔日滿目瘡痍的“世界銻都”又見青山。
來源:人民網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