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童 年 牛 趣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廖鶴松 編輯:石成 2016-10-27 15:42:42
        —分享—

          陪伴我童年最多的除了那個黃帆布書包,就要數家里的牛了。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牛在湘中農村是最常見的勞動力,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牛耕田,尤其到了雙搶季節,牛便成了農家寶。從記事開始,我的童年就和牛結下了不解之緣——每天清晨和下午兩次牧牛,家鄉人把這叫作“看牛”。

          我家的是一頭七、八百斤重的大水牛,瓦灰色皮毛,一對彎月大角。當時只有六七歲的我,面對這幾百斤重的龐然大物還是很害怕的,一開始根本不敢靠近。媽媽把系到牛桊上的棕搓牛繩交到我手上時,我只敢拉著牛繩的另一端,遠遠地站著,生怕它對我發起攻擊。這時,慈愛的媽媽給了我一樣放牛娃的“標配”——一根一米多長的竹枝,至于如何使用那就不用教了,因為農村家長經常拿它鞭笞自家不聽話的小孩。起先只敢把牛牽到小溪邊、田磡上、堤壩上吃草,若水草豐富,不到兩小時牛就能吃飽。如果只用這種方式“看牛”無疑是很無聊的,人不自由不說,牛蠅還咬人,牛身上的氣味也很難聞。

          其實牛是很溫順的動物,“牛通人性”,老輩人都這么說,我覺得也是,牛的眼神看上去深邃而溫情,好似藏著一個無限大的世界,它能聽懂主人的吆喝,能夠識別主人的腳步。慢慢和牛接觸多了,懂得了它的脾性,“看牛”也變得越來越有味,有時可以不用牽著牛繩,直接把繩挽到兩只牛角上,讓它自由地去吃草,有時還可騎到牛背上玩。

          溫順的動物也有暴戾的一面,那就是好斗。我們隊上有頭水牛叫“斗架水牯”,好斗成性,棋逢對手時,兩頭牛一斗就是一下午,能翻越幾座山,跑過幾個田凼,更有甚者直接沖進堂屋,嚇得屋主敲鑼打鼓叫人幫忙“勸牛”。實在不可開交了,大人們只好拿著扁擔、炮竹把斗在一起的兩頭牛“勸開”。“斗架水牯”直到在一次斗架中撞斷一只角,才慢慢老實下來。

          家鄉“看牛”的小伙伴很多,我算是年紀較小的,下午放學后,“看牛”儼然成了孩子們的福利。大的十四、五歲,小的七、八歲,大家約好一起去“看牛”,院子里的十多頭黃牛水牛連在一起浩浩蕩蕩地出發,場面別提有多壯觀了。伙伴們除了“看牛”的,還有一起出去扯豬草的、撿柴火的。伙伴多了,玩法也就豐富了,大家把牛趕到一座小山頭,安排幾個小的守住出口,不讓牛跑出來破壞莊稼,其他的就會找一個平整的地方掏出撲克牌,玩起了“K十五”、升級之類的游戲,女孩子們還會跳跳橡皮筋、拋拋石子。等到夕陽西下,大家就背著背簍,趕著牛,哼著走調的歌,踏上回家的路。碰到把牛繩拴在樹上,沒讓牛吃飽和讓牛闖了禍,偷吃了別人莊稼的情況,挨罵是免不了的,不過想到那些開心的畫面,挨挨罵也就不覺得有什么委屈了。

          除了打牌玩游戲外,“看牛”還有不少福利。春天可以邊看牛邊扯黃茅草芽,摘嫩荊條、三月萢、茶耳;夏天能到河里游泳、捉魚。捉魚是我的最愛,沒有捉魚工具,就用石頭把小河分成一小段一小段,用水桶排干一段后,就能看到小魚小蝦在河泥上跳了,只要撿起來就行,再把石頭翻過來,螃蟹也能隨手拈來。記得八歲那年夏天,一只大螃蟹鉆到石頭縫里去了,比我大點的伙伴怕螃蟹夾手,就慫恿我去抓,騙我說只有我的小手才能伸進去。我傻乎乎地剛把手伸進去,螃蟹的大鉗子就毫不客氣地夾住了我的小手指,盡管我疼得跳腳甩手,那螃蟹還是不松鉗。“一朝被鉗夾,十年怕螃蟹”,到現在我都對螃蟹心存畏懼。

          秋天對“看牛娃”是最具誘惑的,這時山里的野果差不多都熟了。牛被趕到山上,樹林就成了我們歡樂的天堂,樹下撿尖栗子、酸棗,樹上摘柿子、拐棗,有時還到別人地里偷幾個紅薯放在野火灶中煨熟吃。冬天“看牛”就會相對輕松些,只要把牛牽到塘邊、河邊喝點水就行了,反正天寒地凍的也沒什么可讓牛吃,最多到牛欄樓上扔幾把干稻草給牛兒。這時小伙伴們三五成群地在牛欄樓上柔軟而溫暖的稻草堆里捉迷藏,或是拿幾本圖書跟大家一起分享。

          十年“看牛”時間,不是每一次都是歡聲笑語。初一暑假,有天清晨放完牛的回家路上,走到白馬水庫渠道的堤基上時,我家水牛在奔跑中受到鄰家黃牛的驚嚇,失足跌落到近三米深的渠道中,摔斷了雙腿,再也爬不起來了。當時的我嚇得眼淚直流,兩腿發軟,心想肯定逃不過一頓打了,出乎意料的是爸媽竟然罵都沒罵我。那時家里人忙活一年賺的錢還買不到一頭牛呢。牛傷成這樣,家里人不忍心殺了它,就以賤價賣給了牛販子,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老牛臨別時滿含淚光的雙目和我無聲的哭泣。

          一晃三十年過去,那些“看牛”的樂趣還經常出現在我的夢中,那段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如今,農家也很少有人養牛了,耕田大都機械化。每次回家,我還是要到以前“看牛”的地方走走瞧瞧,即使再也找不到兒時的印記。

          我常常想,如果沒有牛,我的童年會怎么樣?

        來源:紅網漣源市分站

        作者:廖鶴松

        編輯:石成

        本文鏈接:http://www.gzsmaoli.com.cn/content/2016/10/27/5139303.html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市站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