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師對15年前一個被他嚴厲批評過的女學生真誠地說聲“對不起”,他的行為得到了許多人的點贊。有人在評價這件事時說道:“老師的職責不是淘汰學生,而是要讓他們成為最好的自己。”
是啊,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有他們各自的優點或長處,也有他們各自的缺點或短板。做老師的,就是要讓學生的優點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使他們長大成人后,能夠最大限度地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有天上課前幾分鐘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已進教室坐好,于是把上面的話對他們講了,還特意把“做最好的自己”這幾個字大大地寫在黑板正中央。所謂“最好的自己”,在當今社會,應該就是一個有高度文明素養的人。提到“文明素養”,我忽然想到更早前看到的一則小故事,當時它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震動。于是我把這個故事告訴了學生:
20多年前某國某省發生了大地震,離海岸線四百多米的島嶼成了孤島,島上物資供給緊張,居民只能節衣縮食過日子。
震后第3天,有個居民偶然發現一座大樓下面,有一臺自動售貨機還能正常朝外出售瓶裝飲料,消息傳開,大家自覺地排起了隊,按順序依次購買。更讓人稱奇的是,排隊的人每次都自覺地只購買一瓶飲料,然后重新到最后去排隊,看看能否買到第二瓶或第三瓶。
我講這個故事時,孩子們先是靜靜地聽,聽完后一個個臉上都露出驚奇贊嘆的表情。我問:“那些排隊的人為什么不一次就盡可能多地購買飲料呢?”孩子們開始竊竊私語。
我說:“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出于公平和對其他排隊的人的尊重。”我又跟學生們講起國內的某些現象,如超市到晚上一定時候商品打特價時,正有意等著的顧客,就會一哄而上,而跑最前面的用兩臂護住商品說“這全都是我的了!”當我伸開兩臂做擁抱狀時,學生們哄堂大笑。
我說:“一個國家文明素質的提高,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我們中國人文明程度的提高,就寄托在你們這些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身上,你們身上的責任很重啊。”
上課鈴早已響過,但我不認為自己是在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這些話更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有助于他們“做最好的自己”。作為教育工作者,老師更應該在自己的言行上注意文明修養。在和學生交流時,不要吝惜“請”、“謝謝”等文明用語,遇見學生時互相問好,即使學生沒打招呼也要主動問好。只要每個人都注意自己的文明修養,“做最好的自己”,一步步影響周邊的人,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我們就一定能建設好一個文明富強的祖國!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聶志剛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