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灘是湘中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湘中建制連道縣,系縣治龍城所在地,隸屬長沙國(郡)。歷史上是水陸要塞、兵家必爭之地,漢苗雜居,是漢文化與梅山文化的交匯地,也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前沿碰撞地;后因梅山少數民族的不斷騷擾,朝廷鞭長莫及,南朝宋國武帝劉裕年間,連道縣并入湘鄉縣管轄。唐高祖武德年間,有楊姓大族在此定居,始稱“楊家垸”,因垸子地處漣水北岸河灘,后稱“楊家灘”。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湘鄉循區編都建制為集祥鄉。民國初年,集祥鄉改為集祥鎮。民國十九年(1930年),湘鄉行政區劃改制,楊家灘地區建制為湘鄉第十區,集祥鎮又改為楊家灘鎮。楊家灘作為湘鄉、安化、邵陽交界處的交通要道,逐漸發展成為當時湘邑西南政治、經濟、交通和文化的中心。盛時,“商賈云集,煙火萬家”,有“小南京”之譽,時人稱之“把把戲戲南岳山,花花綠綠楊家灘”。1951年建制漣源縣,劃歸漣源縣(現漣源市)管轄。
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洪秀全在自己三十八歲生日(十二月初十日)這一天,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萬壽起義”,信徒兩萬,號稱“太平軍”。兩個月后建國號為“太平天國”,洪秀全為“太平天王”,稱清廷為“清妖”。一個國家、兩個朝廷,開始了持續13年的血腥廝殺。湖南的知識分子再也不能按正常的秩序科舉入仕,紛紛舉辦或投入團練。逐漸融入、投入到曾國藩為統帥的湘軍旗下。湘軍不但是一個軍事集團,而且是一個政治集團、文化集團。這個集團,擁有眾多的文官武將,或為國家棟梁,中樞輔臣,或為封疆大吏,鎮守邊陲,實現晚清時期的同治中興。
曾國藩率領的湖南軍隊稱為湘軍。湘軍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最初“湘”并非指湖南,而是指特定的湖南湘鄉縣,曾國藩奉旨辦團練之前,是羅澤南、李續賓、王鑫招募團練整訓成的勇營,因此這支湘勇部隊,是狹義上的湘軍,是湘鄉人為基礎的勇營,后來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湖南各地勇營都加入了曾國藩的作戰序列,湘軍概念就發生了變化,“湘”不再是湘鄉而是指整個湖南。
清咸豐二年(1852年),“湘軍之母”羅澤南講學楊家灘地區,以生員身份率先與李續賓、李續宜、劉騰鴻在楊家灘組建湘勇團練,湘鄉知縣朱孫貽親來楊家灘考察和指導,李續賓就是湘勇參謀總長。咸豐三年(1853年)七月,羅澤南、李續賓率領楊家灘為主體的一千一百人湘鄉勇隊增援鄰省江西,駐扎在南昌得勝門外的七里街。將湘鄉勇分為兩營,羅澤南所部曰玉字中營,李續賓所部曰右營,中、右營皆三百六十人餉于官,余四百人曰余勇,由李續賓募餉以食之,羅澤南不愿管這四百余勇,皆隸屬于李續賓。另王鑫部曰左營,實自成一軍不相統屬,留在湖南。增援江西后,湘鄉勇北上南昌作戰第一次打出了“湘軍”的旗號,湘軍名由此而始。后羅澤南陣亡于武漢,其中營部屬歸于李續賓湘右營,至此李續賓成為了名符其實的湘軍統領。湘軍轉戰十余年,楊家灘將士是肅湖南、復武漢、援江西、攻九江、戰安慶、克金陵,繼而北上,轉戰川陜云貴,消滅太平軍余黨的中堅力量。楊家灘子弟在洶涌的歷史潮流中脫穎而出,湘右營、湘后營、果后營就在楊家灘崛起,在《清史列傳》中,楊家灘就有劉岳昭(云貴總督)、劉連捷(安徽布政使)、周寬世(湖南提督)、劉騰鴻(道員)、劉騰鶴(道員)、李續賓(浙江布政使、巡撫)、李續宜(湖北巡撫)、蕭啟江(江西布政使)、蕭慶衍(安徽總兵)、蕭慶高(漢中總兵)、李杏春(直隸知府)等十一人列于“國史”,占湘鄉籍三分之一,三大家族將領占兩席(李、劉),十五位統領占七席,總督、巡撫、布政使、提督、總兵等三品以上文武大員達六十多人,六品以上達千余人。綜上所述,楊家灘謂之“千將云集,湘軍故里”,是湘軍始源之地。這些湘軍人物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英勇作戰,敢為人先,靠的就是正直剛毅的血氣,敢啃硬骨頭的勇氣,忠君愛國的儒氣,最終取得了收復半壁江山的全面勝利。同時湘軍精神“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舍得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湖湘人,為后世所推崇,推動和影響了近代湖南乃至中國社會的發展。
楊家灘在晚清有五位杰出的湘軍將領,他們是:李續賓、李續宜、劉岳昭、劉騰鴻、劉連捷,他們立下赫赫戰功,毫無疑問,是楊家灘地區的佼佼者。這五杰中有人們稱之為“李門雙雄”的李續賓、李續宜兄弟,有劉氏“三虎將”劉岳昭、劉騰鴻、劉連捷兄弟。他們在戰場上個個稱英豪,人人當虎將。
李續賓是一位常勝將軍,他領導的湘右營是當時最強大的軍隊之一,他是這支軍隊的締造者和指揮官,他的白色將旗象征著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往無前。續賓在湘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與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冀齊名。李續賓膽大于身,沉默善思,武藝高強,多才多藝,且忠義豪俠,“遇敵,則以人當其脆,而已當其堅;糧仗,則予人以利,而自己取窳;分軍則留強者予人,而留弱者以自隸。士卒歸心,樂為之用。”。湘軍乃異軍突起,李續賓直接統轄的人數遠遠超過了羅澤南的中營。湘軍每營最初定編三百六十人,稱為“小營”,后來改為五百人,稱為“大營”。這種營制,是曾國藩與羅澤南制定的。但是,李續賓的部隊從來沒有采用這個營制,因為他很擅長使用“余勇”。他的右營總是由定編勇丁加上“余勇”組成,所以人數大超規定。他長期靠自己募捐或用私財來豢養一批余勇,使他在營制問題上可以有所作為,是指揮部隊游刃有余的一個法寶。三河之戰中,面對多于自己幾十倍的太平軍進攻、包圍,毫無畏懼,勇氣百倍,怒馬當先,往來奮擊,把生還的希望留給他人,李續賓對部屬哀嘆:“吾軍興十年,前后數百戰,出隊不望生還,今日必死,不愿從者自為計”。說畢,朝北方叩首,躍馬入陣,力戰而亡,時年四十一歲。清廷咸豐皇帝聞訊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將,不克令終。尚冀忠靈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
李續宜謀而后定,籌畫大局,勇于擔當。奉令接替其兄李續賓三河軍潰、精銳盡失之重擔,使其重振雄風;后又挑(胡林翼疏薦)湖北巡撫之重任,受命于湘軍及東南時局危難之時,后經其治理,吏治、軍事、民生為之振興,積勞成疾,卒于家中。
劉岳昭一路軍功遷升至云貴總督。轉戰川陜,收復云貴。“岳昭統兵十余年,轉戰數千里,殲除巨憝,疊克堅城。建功之地,黔蜀為多;任事之艱,云南為最。”。,他長期與云、貴、川少數民族打交道,利用靈活多變的作戰方式,分化瓦解敵人,鑒別善惡,揚長避短,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利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建立功勛,為云、貴、川邊陲穩定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劉岳昭在著名的橫江大戰中損石達開四萬大軍,斬敵將五十,石達開被迫退回昭通東川,戰略主動盡失,以致后來扼腕痛惜兵敗大渡河。同治二年(1863年),劉岳昭效仿東漢名將竇憲擊敗匈奴登燕然山留題之舉,在石門山(今高縣)巨石上題刻“勒愧燕然”四字。
劉騰鴻是個有天賦有頭腦的猛將。歷次戰爭中霸得蠻、舍得死。瑞州戰役中,劉騰鴻率部對瑞州城發起猛攻,先奪太平軍南門炮臺,復撲東門,毀其城樓,身自督戰,激戰之時,身中五槍,倒地不起。次日,破城心切的劉騰鴻裹創前往,令兵勇抬著一線指揮。當攻城之戰快要得勝之時,突然中炮,洞開左脅,臨終語弟騰鶴曰:“城不下,無斂我!”全軍皆泣,冒火登城,斬敵過半,終克瑞州。
劉連捷大小兩千余戰,連戰連捷,深受曾國藩器重,曾國藩贈名連捷而得名。羅澤南以劉連捷謀勇兼優,推薦給湖北巡撫胡林翼,委帶副后營獨當一路。后來,曾國荃部在江寧攻堅戰中,太平軍悍將李秀成“以勁賊六十萬來援,官軍不滿三萬,賊圍數重,壘列巨炮環攻,復穴地轟官軍營壘,兵士死亡枕藉,有議暫退江北避賊鋒者,連捷不可,使其弟歸訣父母,誓以身殉”。
綜上所述充分體現了睿智勇敢的湘中將士精、氣、神,他們寧肯舍棄自己生命,維護國家安定統一,可歌可泣!
來源:漣源新聞網
作者:劉明華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