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吳志奇委員代表民盟漣源市委的發言
我市是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縣市。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是我市長期依賴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由于煤炭價格的持續下行,煤炭行業景氣度降至歷史低點,受其影響,我市經濟下行趨勢進一步彰顯,特別是2014年,我市財政總收入113063萬元,較上年度減少16.6%,僅完成年初計劃的74.4%。財政收入的驟減將嚴重影響我市各項事業的發展,因此,選擇優勢產業,轉換發展戰略,實現經濟轉型是當務之急。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龍頭,是當今世界發展前景最為廣闊的戰略性支柱產業之一。我市擁有湄江國家地質公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湘軍故里、《圍城》文化、上將故居等一大批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和底蘊深厚的人文歷史。近年來,我市成功創建湖南省“旅游強市”、湄江創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龍山創建國家森林公園、飛水漂流創建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為我市實現跨越發展帶來了大好機遇。
一、我市發展旅游產業的必要性
(一)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我市資源型城市是在20世紀7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經濟結構單一。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這種經濟結構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必須走出新的路子,建立新的體制、機制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經濟轉型是通過擴張、收縮、改組、創新等方式,不斷優化各產業之問的生產聯系、制約關系和數量比例,對各產業進行動態的資源配置,促使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是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是資源型城市發展現狀的客觀要求。資源型城市的特點是經濟結構單一且最終面臨枯竭。如果不能建立替代產業,隨著行情的波動、資源的枯竭,城市將逐步衰退。因此,經濟轉型是資源型城市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二、我市旅游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產業結構初顯雛形。近年來,市委、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的發展,團結率領全市人民搶抓機遇,加速趕超,成功創建了湖南省旅游強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全市擁有國家AAAA級、AAA級風景區各一處,三星級賓館6家,二星級賓館1家,三星級以上農家樂12家。2014年,全市各大旅游景區景點共接待游客697.21萬人次,創旅游收入48.38億元,旅游產業初顯雛形。
(二)自然資源豐盈富饒。北部湄江國家地質公園集奇、險、壯、秀、絕于一體,具神奇、雄壯、秀媚之特色,其景色觀之如畫、品之如詩,是國內山水詩畫美學的最佳代表地,被眾多領導和專家譽為“三湘一秀”、“楚湘奇觀”,是我省“十二五”期間重點打造的旅游目的地。南部龍山分四十八脈,雄踞瀟湘,勢蓋衡岳,孕育湘南。留下了藥王孫思邈曾定居主峰岳坪峰,采藥煉丹,懸壺濟世,著《千金方》諸多神奇傳說。這里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孕育了5000余種草本植物,中草藥資源非常豐富,是康體、休閑、度假之勝地。
(三)人文歷史底蘊深厚。我市處湖湘文化與梅山文化交匯之地,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中心城區藍田擁有600多年歷史,抗戰時期有“小南京”之美譽,至今遺留著國立師院遺址群、三閭鐘樓、錢鐘書宿舍、辛亥革命元勛李燮和故居等許多《圍城》背景原型遺址;是湘軍名將故里,清史立傳的湘軍名將有11位;擁有大小古祠堂、古宅院、古石橋等古典建筑3200余處;擁有婁底市唯一的開國上將;擁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的“珠梅抬故事”民俗活動。
(四)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我市為湘中重要的交通樞紐,三條高速在境內交匯并設有10個互通,總里程150公里,已形成“一縱(安邵)二橫(婁懷、長韶婁)”的高速網絡;滬昆高鐵經過我市;位于婁底市旅游中心幾何中心,南有曾國藩故居,西有梅山龍宮和紫鵲界梯田;特別是長韶婁高速的開通,使我市快速融入長株潭1小時經濟圈,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三、幾點建議
就如何推動旅游產業大發展,實現經濟轉型提如下建議:
(一)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形成旅游支柱產業。以旅游強市為契機,進一步發揮我市旅游資源和生態、區位優勢,抓住機遇,完善規劃,強化營銷,爭創品牌,創新體制機制,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著力構建大旅游、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格局;推動我市旅游產品從單一的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度假、文化研討、養生、會展、商務復合型轉變,將我市打造成省內領先、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做好留住游客到漣源吃住、消費、帶漣源的特產回家這篇文章。力爭三年內,接待旅游總人數達3000萬人次,年均遞增15%以上,實現旅游總收入250億元,年均遞增15%以上。把旅游業培育成我市戰略性支柱產業,實現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跨越。
(二)充分挖掘,重點推進,實現文化與旅游交融。以發展旅游傳承文化,以弘揚文化助推旅游。充分挖掘我市豐富的山水文化、歷史文化、人文文化內涵,以文化的視角審視旅游,以文化的理念創意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傳播帶動旅游,大力促進文化和旅游的緊密結合。
1.建立《圍城》文化紀念館。以保存較好的譚家花屋和一中校址為依托,將有關錢鐘書和國立師范的歷史資料和歷史文物收集、陳列,讓漣源這個建設中的城市披上靚麗的文化外衣,讓影響深遠的《圍城》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客源。
2.建立湘軍文化園。建議以李續賓、劉鴻騰等湘軍將領的故居和英勇事跡為核心,以文化品位和自然環境為依托,建立湘軍文化園,弘揚湘軍精神;建議在城區合適位置建立湘軍文體廣場,增加湘軍文化氛圍。
3.建好李聚奎故居。李聚奎將軍是婁底市唯一的開國上將,是我市重要的人文歷史資源,高規格、高品位的建好李聚奎故居意義重大。建議按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標準,把李聚奎故居建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有效地帶動和促進我市經濟的發展。
4.成立“珠梅抬故事藝術節”。“珠梅抬故事”是我市民間的重要民俗活動,以歷代傳說中的神話故事、古典戲曲及現實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或情節來展示,表達人民為祈福消災,以實現美好理想的心愿。由于陣容強大,并伴有樂隊龍舞,已成為當地農民喜聞樂見的一種傳統保留節目,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也是可貴的旅游資源,建議文化部門組織引導,使之成為旅游產業。
(三)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增強旅游承載能力。與高速發展的旅游業形勢相比,我市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明顯滯后,成為制約我市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瓶頸。建議多渠道的融入資金,加快湄江與長韶婁高速連接線的建設,加快安大線、龍山入景公路等公路的改造,完善公路旅游交通標識和景區標識的建設,進一步加強景區停車場和旅游公廁的建設,給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務。以和一國際大酒店等項目的建設為契機,引導和鼓勵各種經濟成份投資星級賓館建設,形成以星級飯店為接待主體、其他住宿設施為補充的旅游接待格局。完善漣源旅游商品體系,提高旅游商品在旅游總收入中的比例,努力使咂咂嘴食品、龍山野菜、肖老爺食品等地方名優土特產品向旅游商品轉化。加快我市旅游信息資源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建成規模容量、技術層次和服務水平居國內同類城市領先水平的信息通信網絡,進一步提升漣源在全省乃至全國信息服務的地位;逐步形成和完善電子信息化管理,開通網上訂票、訂餐、訂房等業務。
(四)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構建旅游新格局。按照大旅游、大品牌、大產業、大發展格局的要求,整合現有資源,構建“一個中心,兩條線路”的旅游新格局。一個中心即以城區的《圍城》文化為中心,結合三甲土菜、鐸山牛席等特色餐飲和城區星級酒店等住宿設施。兩條線路即以湄江國家地質公園、李聚奎故居、橋頭河現代農業園為中心景區,結合伏口水膀、珠梅土雞等特色餐飲業和珠梅抬故事民族文化活動的北線;以龍山國家森林公園、飛水飄流、白馬湖、湘軍故里為中心景區,結合咂咂嘴食品、天化牧業、三一基地、五江工業等特色工、農業的南線。實現南呼北應,工農結合,推出“漣源三日游”的旅游路線,打出漣源“玩在景區、吃在郊區、住在城區”的旅游口號。
(五)著力宣傳,整體營銷,拓展旅游客源市場。加大宣傳力度,在市內重要景區、交通干線、城市出入口和重要公共場所設置旅游形象宣傳牌,并納入相關市政建設規劃;市主要媒體要加大旅游整體形象宣傳力度,把我市主要風景區作為公益廣告播放;在全市各星級賓館、旅游集散點發放統一制作的旅游宣傳品,共同營造濃厚的旅游氛圍。要充分利用國內主流新聞媒體平臺,投放漣源城市旅游形象廣告;建立漣源旅游網站,積極與攜誠網等知名旅游網站合作,開展網絡營銷和旅游在線服務;在主要客源地精心策劃宣傳營銷活動,與本地媒體合作,開展旅游節目和廣告互換;鼓勵景區和旅行社拓展客源市場。深化與長韶婁沿線旅游城市的合作,主動融入婁底市旅游開發規劃,充分利用漣商資源,大力開拓旅游客源市場。
發言人工作單位和職務
民盟漣源市委專職副主委、秘書長 黨派 民盟
界別 民盟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