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記漣源市首屆“十佳”村(社區) 黨組織書記、古塘鄉牛埠村支部書記吳耀華
如果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寬廣胸懷,那么吳耀華同志做到了;如果說一個基層黨組織的領頭人應該情系百姓,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謀利益,那么吳耀華同志也做到了。正因為如此,他多次被市、鄉評為“先進個人”、“優秀黨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他所帶領的牛埠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鄉“先進黨支部”,2012年度,被評為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吳耀華,男,1949年8月生,中共黨員,現任漣源市古塘鄉牛埠村支部書記。64歲的他,本可以含飴弄孫、安享晚年,而64歲的他,卻肩負黨委政府的重托,群眾的期盼,繼續挑著全村飛速發展的擔子。說起吳耀華,認識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個支書,人老心不老,為民辦事不含糊,在他的帶領下,村支兩委同心協力,積極在外引項目、拉資金,學習先進技術,鼓勵村民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帶領村民集體致富奔小康,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贊嘆聲。
大刀闊斧,身先士卒,吹響全村經濟發展的號子
牛埠村,位于具有“漣源青藏高原”之稱的古塘鄉東北部的山坳坳里,這是一個非常貧瘠的小山村,以前一直是公路不通,水路不暢,網絡不達 ,連電話手機都是稀罕物。全村土地面積780畝,總人口621人,轄8個村民組,正式黨員17人。人均收入不足400元,村民過慣了窮日子、苦日子,不知如何改變日子,物質缺乏,精神貧乏,人民生活裹足不前。2000年,吳耀華當選為村支部書記,接下了全村經濟發展沉甸甸的擔子。
凝心聚力,團結是發展的基礎。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吳耀華深深知道,班子團結是工作的基礎。村黨支部有沒有戰斗力,村干部在群眾心里有沒有威信,關鍵在于村支兩委一班人能否搞好團結,在處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開、公平、公正。而班子的團結,關鍵看帶頭人。吳耀華講原則、顧大局、棄私利,一心為牛卜村的發展謀劃,真正堅持了“四議兩公開”做法,遇到事情都會征求村支兩委以及群眾代表的意見和看法,不搞一言堂,對于村內重大事項的決策和群眾關心的重大事情,堅持做到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在他的倡導下,村里實行了村務、財務、黨務三公開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隔閡和疑慮,贏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同時,他不斷完善各種制度,真正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使村支兩委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村支兩委的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
改變思維,知識是發展的力量。“思路決定出路”。在他的努力下,2012年,有線網絡通到了牛埠村,村民們驚嘆著發現了差距。于是,他充分運用遠教平臺,組織全村黨員、發展能手和群眾集中學習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及實用技術知識,學習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了解時事,掌握信息和技術,不斷提高黨員干部、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養,使廣大群眾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能夠與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與時代保持一致。同時成立村級讀書室,引進上千冊農村實用技術書籍,鼓勵村民閱讀學習,為牛卜村的經濟發展奠定了科技基礎。
以理服人,和諧是發展的保障。為維護全村和諧穩定,吳耀華經常利用農閑時間學習農村政策、法律知識,特別是土地方面的政策,力爭做個政策明白人。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他已經成了全村的公證人,群眾有事都會咨詢他。遇到矛盾糾紛,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而他,也總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政策為依據,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將矛盾消化于萌芽狀態。幾年來,他共化解土地糾紛20余起,其他矛盾糾紛30余起,全村無一上訪事件發生。同時,他不忘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深入開展為民辦事全程代理工作,制定為民服務承諾制,村民有困難、有需要,村干部義無反顧,全程代理辦好。今年一年共為全村群眾辦理各種事務達300多件。
典型帶動,先富帶后富是發展的希望。要想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村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村支部書記這個“車頭”,要想大力發展經濟,必須鼓勵有激情、有能力、有想法的一部分人先發展,群眾才敢夢想致富,全村才有希望。因此,吳耀華多次組織召開村支兩委、黨員組長會議,鼓勵村支兩委、黨員組長帶好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群眾致富。在他的鼓勵下,黨員組長群眾紛紛發展產業,玉竹、金秋梨、中藥材、油桐、板栗、養豬、養雞、綠茶,呈現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腳踏實地,任勞任怨,改變全村貧窮落后的樣子
俗話說:“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他深諳這個道理。對于處在深山溝溝里的牛埠村來說,一無資源優勢,二無人才優勢,為了改變牛埠村窮山溝溝的命運,他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勤學習、勤工作、勤匯報,爭取領導關心,做了大量工作。
“要想富,先修路”。為改變村民“晴天出門一身灰、雨天出門一身泥”的境況,他集思廣益,發動群眾集資修路。可龐大的資金卻是一個大難題。怎么辦呢?為此,他帶領村支兩委多次向上級有關部門請示、申請、匯報,請求給予援助。天晴下雨,總能看到他們不氣餒、不放棄的身影。一次、二次、三次。。。。。。上級部門被他的誠心感動,紛紛伸出援助之手,2009年,通村公路順利竣工,群眾歡欣鼓舞。
2011年,漣源市人社局進駐村里開展扶貧工作。他利用這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村內經濟,使牛埠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齊心協力修建了一棟260平方米、2層的村級辦公樓,改善了村級辦公條件,方便了群眾辦事。二是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修通3000多米組級公路,改善了行路難的問題。整治了280米河堤,硬化了1800多米水渠,讓田土得到旱澇保收。尤其在今年旱情十分嚴重的情況下,河堤、水渠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三是村支兩委一班人開拓思維,尋求發展之路,在原來種植玉竹的基礎上鼓勵群眾大量種植油桐、白術、白芍、板栗,增加群眾的收入。目前,板栗種植面積已經突破80余畝,收益明顯。白術、白芍面積也在進一步擴大。綠茶基地已擴大至100余畝。四是大力鼓勵村民發展種養殖業。其中新發展養牛大戶4戶、養豬場2個,養魚塘2個,同時,他聘請市、鄉兩級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到村里為種養殖戶們上課,增強群眾發家致富的本領。在今年的工作中,他同時鼓勵計生家庭盡快走向發家致富的道路,充分利用村內氣候條件和荒山荒地多的優勢,采取計生家庭優先承包村集體土地、免費為計生家庭提供技術服務、產品推銷及對獨生子女、兩女戶免費提供種苗等優惠措施,帶領計劃生育家庭開山種植經果林及特色養殖等。現在已發展形成了以獨生子女戶吳勝利為主的養豬基地、板栗基地、以吳孫良為主的玉竹基地、吳同登等為主的養牛基地、吳壽校等為主的綠茶基地,計生家庭在村內更發揮帶頭因素,成為了少生快富典型,也帶動了更多的群眾走向了發家致富的路子,無形中提升了村支兩委的威信和計劃生育的號召力。
廉潔從政,清白做人,樹立清正廉明的竿子
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吳耀華在偏遠山村做出不平凡業績的前提和基礎,也樹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他深知村內經濟來之不易,不得任意揮霍。為了將村內的每一分錢花在刀刃上,他把每一筆收支都作了詳細的記錄,日清月結,每季公布,張貼在辦公樓門前,實行財務公開,讓村民監督。他給群眾辦事從不索取,只有盡量方便于人。為村民寫證明、辦證件從未收過一分一厘。他外出辦事,舍不得公款吃一頓飯,抽一包煙,有時候寧愿餓著肚子回家吃。在今年的清欠工作中摔傷了手臂,為了節省醫藥費,他沒有住院,在古塘衛生院進行了包扎便打著綁帶回家繼續工作了。為了節約開支,60多歲的他到鄉政府辦事從不用公款叫車,他有時候搭村民的順風車,可最經常的是走十幾公里山路,天寒地凍,從未退縮與埋怨,兢兢業業為牛埠村的人民群眾服務。牛埠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他自己卻仍住在幾十年前修建的一棟老紅磚房中,其他村干部看著又心疼又欽佩,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紛紛效仿。村里賬目一清二楚,一直受稱贊。
吳耀華在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親民愛民,求真務實,艱苦樸素,清正廉明,事事為群眾著想,凡事讓群眾得益。十多年來的默默付出,以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如今的牛埠村,鄉風文明,村內民主,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制度健全,和諧穩定,村民收入日漸增高,群眾臉上喜氣盈盈,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好景象。而支部書記吳耀華,他正以百倍的努力,為牛埠村百畝藥場建設而忘我籌備著。
來源:市委組織部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