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決定,這標志著這部自2017年實施以來的法律完成了首次重大調整。新法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這次修法不僅是一次法律條文的更新,更是對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次深刻詮釋。
法律從來不是僵化的文本,而是流動的時代智慧。2017年原法頒布時,人工智能尚處于實驗室階段,而如今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自動駕駛到智能醫療,從個性化推薦到內容生成,AI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數據濫用、算法歧視、深度偽造等新型風險。新法積極回應這些新興問題,體現了立法者對技術發展趨勢的敏銳把握。這種前瞻性規制,不是要束縛技術創新的手腳,而是要為技術創新劃定安全航道的浮標。
此次修法加大了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這一變化折射出立法者對網絡安全形勢的清醒認識。對違法行為“零容忍”,提升違法成本,不僅能夠形成有效震懾,更傳遞出“網絡安全無小事”的明確信號。當違規代價遠高于潛在收益時,企業才會真正將網絡安全從“成本項”轉變為“優先級”。值得注意的是,新法增強了法律規范的針對性、有效性與協同性。這一特點反映了現代立法的精細化趨勢。網絡安全不是單一維度的問題,而是涉及技術、管理、法律、倫理等多個層面的復雜系統。新法不再滿足于籠統的原則性規定,而是力求在各個環節建立具體可行的規范,構建起更加完善的網絡法律體系。
從2017到2026,近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網絡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民數量持續增長,網絡應用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數字化轉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安全法的修訂恰逢其時。它既直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帶來的未知風險,又堅守著保障億萬網民合法權益的初心。
隨著2026年新法實施日期的臨近,我們都需要思考:如何在日新月異的數字浪潮中,既享受技術紅利,又筑牢安全防線。對政府而言,需要完善配套法規,提升執法能力;對企業而言,需要將安全理念內化到產品研發和運營的全過程;對公民而言,則需要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提高數字素養。
法律的完善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新實踐的起點。網絡安全法的修訂為我們應對數字時代的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真正的網絡安全,最終要靠全社會在法治框架下的共同實踐。當安全意識成為文化,法治精神成為信仰,我們才能在享受數字文明成果的同時,構筑起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