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界武陵源“五老”志愿者將關愛行動融入日常生活。
□劉頌寒
金秋十月,重陽節如期而至。這是一個承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如今更成為觀察新時代敬老愛老實踐的重要窗口。隨著我國養老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不僅催生了“銀發經濟”藍海,更讓千萬銀發志愿者成為社會向善力量。以“事業托底”筑牢保障基石、“產業賦能”釋放市場活力,正成為激活“銀發力量”、實現“老有所為”的核心路徑。
“銀發力量”的激活,首在堅實的事業保障。近年來,我國以政策為綱、服務為基,持續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從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印發《關于深入開展新時代“銀齡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總體要求,到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對深化拓展“銀齡行動”作出重要部署,再到民政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為老年人發揮作用創造條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銀發群體參與社會、實現價值提供了制度支撐。同時,“十四五”以來完成的224萬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2025年老年健康宣傳周“銀齡健康,從心啟航”主題活動等服務落地,更從生活安全、身心健康維度,為老年人創造了敢參與、能作為的基礎條件,讓“事業托底”真正成為“銀發力量”釋放的底氣。
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更帶動了“銀發經濟”的蓬勃生長,為銀發價值注入產業動能。隨著老年人需求從“基本保障”向“品質生活”升級,圍繞老年群體的產業生態不斷豐富。如鐵路部門推出的“夕陽紅旅游專列”,既讓老年人走出家門感受祖國發展之美,也帶動了旅游、餐飲、文創等關聯產業;老年健康產業則依托健康宣傳周、慢病管理服務等,形成“預防—保健—康復”的全鏈條服務,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增長點。這些產業實踐不僅滿足了老年人對幸福晚年的需求,更將“銀發群體”從“被服務者”轉化為“消費參與者”,讓“產業賦能”成為激活銀發經濟、反哺養老服務的良性循環。
在事業托底、產業賦能的雙重支撐下,千萬銀發志愿者正以行動詮釋“老有所為”的時代內涵,成為社會向上向善的重要力量。他們不再是“夕陽余暉”,而是用實踐證明銀發群體既能通過志愿服務實現自我價值,更能為社會治理、文化傳承注入“銀發活力”,讓“老有所為”成為敬老愛老體系中最溫暖的注腳。
從政策托底的“保障網”,到產業賦能的“新藍海”,再到銀發志愿的“向善力”,我國的敬老愛老實踐已超越傳統贍養范疇,升級為激活價值、共促發展的系統工程。這不僅回應了“銀發浪潮”下的時代需求,更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人生價值,這便是新時代敬老愛老的最優答卷。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