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熟,天下足”的千年諺語在新時代被賦予新的內涵。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湖南以占全國3%的耕地貢獻了6%的糧食產量,用“魚米之鄉”的擔當書寫著中國糧食安全的湖南答卷。
制度創新:從“分田到戶”到“精準滴灌”。19世紀80年代,湖南率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寧鄉“包產到戶”經驗成為全國典范。進入新時代,湖南創新實施“三補合一”改革,將種糧補貼整合為耕地地力保護、適度規模經營和稻谷目標價格補貼,2024年發放補貼資金超27億元。在益陽沅江,高標準農田建設與“小田改大田”同步推進,機械化率提升至82%,每畝增產15%以上。省農業農村廳推出的“湘農云”平臺,實現從播種到收購的全鏈條數字化監管,讓政策紅利精準“滴灌”到每塊農田。
科技賦能:從“雜交水稻”到“智慧農業”。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長沙縣建設的第三代雜交稻試驗田,連續三年畝產突破1200公斤。湖南農科院研發的“鎘低積累水稻”品種,使重金屬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1%。在常德鼎城區,5G+北斗定位的無人插秧機每天作業60畝,誤差不超過2厘米;衡陽蒸湘區的“植物工廠”通過LED光譜調控,實現生菜18天一茬的“湖南速度”。省科技廳實施的“揭榜掛帥”機制,已攻克水稻耐鹽堿等12項“卡脖子”技術。
產業升級:從“賣原糧”到“強鏈條”。湖南糧食產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1200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3200億元,形成“洞庭香米”“湖南茶油”等7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岳陽城陵磯港的“湘糧出?!睂A?,將湖南大米銷往東南亞;長沙金霞糧庫的“智慧糧倉”,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四合一”儲糧損耗率低于0.8%。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推行的“優質糧油工程”,帶動全省優質稻種植面積達2800萬畝,農民每畝增收300元以上。
回望來路,從“稀飯照人影”的艱難歲月到“米滿倉、谷滿囤”的豐饒景象,中國用七十年時間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2025年,湖南啟動“十五五”糧食安全規劃,重點建設環洞庭湖優質稻產業帶、湘中湘南雙季稻優勢區。在湘西十八洞村,“稻魚共生”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長株潭都市圈,“中央廚房”模式年產值突破500億元。這背后,是億萬農民面朝黃土的堅守,是科學家實驗室里的燈火通明,更是制度與科技的雙輪驅動。當前中國正以更開放的姿態踐行大食物觀,從“吃得飽”向“吃得好”跨越。大國糧倉的根基,早已深深扎進這片土地的血脈之中。
來源:安化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