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這一浸潤著詩意與豪情的稱謂,早已超越地理范疇,成為湖南文化精神的象征。從湘江之畔的屈子求索,到岳麓書院的千年弦歌;從近代變革的鐵血榮光,到當代發展的鏗鏘步履,這片土地始終以獨特的精神氣質,在中華文明的長河中書寫著不朽篇章。今日之芙蓉國,既延續著文脈傳承的千年根脈,更以精神為炬,照亮著高質量發展的前行之路。
湖湘精神的底色,是 “心懷天下” 的擔當與 “憂國憂民” 的赤誠。這種精神并非無源之水,而是深植于三湘四水的文化土壤。戰國時期,屈原流放沅湘,卻始終心系家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的喟嘆,為湖湘文化注入了悲天憫人的情懷;南宋時期,胡宏、張栻在岳麓書院講學,倡導 “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讓擔當精神成為湖湘學子的價值追求。近代以來,這種擔當更是化作救亡圖存的實際行動: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的決絕,黃興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的豪邁,毛澤東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的志向,一代代湖湘兒女以生命踐行使命,用熱血澆灌理想,讓 “心憂天下” 成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基因。
湖湘精神的活力,在于 “敢為人先” 的勇氣與 “百折不撓” 的韌勁。湖南人素來以 “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 著稱,這種精神在歷史的關鍵節點尤為凸顯。洋務運動中,曾國藩、左宗棠突破傳統桎梏,創辦安慶內軍械所、福州船政局,開啟中國近代工業化的探索;辛亥革命中,黃興主導黃花崗起義,雖屢敗屢戰,卻始終堅守革命信念,為推翻帝制奠定基礎;新中國成立后,袁隆平不顧質疑,在田間地頭數十年如一日鉆研雜交水稻,用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的奇跡,詮釋了執著堅守的力量;新時代,湖南科研工作者敢闖 “無人區”,在量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領域實現多項技術突破,讓 “湖南智造” 驚艷世界。這種不畏艱難、勇于突破的精神,讓芙蓉國在時代變革中始終走在前列,在攻堅克難中不斷書寫新的輝煌。
湖湘精神的當代實踐,是 “守正創新” 的智慧與 “惠及民生” 的初心。文化傳承上,湖南既守護文化根脈,又賦予傳統以新的時代內涵:岳麓書院數字化保護讓千年典籍 “活起來”,游客通過 VR 技術便可沉浸式感受書院的歷史底蘊;湘劇、祁劇等傳統戲曲融入現代劇情與舞臺技術,在保留藝術精髓的同時吸引年輕觀眾;“非遺進校園、進社區” 活動常態化開展,讓湖湘文化在代代相傳中煥發新生。發展實踐中,湖南始終以民生福祉為導向,將精神力量轉化為發展成果:湘西十八洞村以 “精準扶貧” 為抓手,從 “窮山惡水” 變身 “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長沙以 “城市更新” 為契機,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 “15 分鐘生活圈”,讓市民共享發展紅利;長株潭都市圈協同發展,交通互聯互通、產業互補共贏,讓區域發展更具活力,讓 “經世致用” 的傳統智慧在當代民生改善中落地生根。
湖湘精神的未來,在于 “開放包容” 的格局與 “繼往開來” 的擔當。今日之湖南,不再是 “養在深閨人未識” 的內陸省份,而是主動融入全國乃至全球發展大局的開放高地。湘歐快線連接亞歐,讓湖南制造走向世界;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航線密布,成為中部地區聯通全球的空中樞紐;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吸引海內外人才集聚,打造 “中國 V 谷”,讓湖湘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影響力倍增。同時,湖南始終堅守精神底色,將湖湘精神融入新時代的發展實踐:在科技創新中勇攀高峰,在生態保護中守護綠水青山,在文化傳承中凝聚民族自信,在民生改善中踐行初心使命。
“芙蓉國里盡朝暉”,這既是對湖南過往輝煌的寫照,更是對未來發展的期許。湖湘精神不是塵封的歷史,而是鮮活的力量,它在傳承中積淀,在創新中生長,在實踐中升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芙蓉國正以精神為帆、以實干為槳,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破浪前行。相信這片浸潤著千年文脈與時代精神的土地,必將繼續書寫更多精彩篇章,讓湖湘精神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 “芙蓉國” 的美名傳遍四海、永載史冊。(祁東縣委網信辦 涂瓊)
來源:祁東網信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