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團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10月16日,是第45個世界糧食日,其所在周為全國糧食安全宣傳周。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我們更應深刻領悟厲行節約對于守護糧食安全的重大現實意義。
節約糧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每個環節都要有具體抓手,越是損失浪費嚴重的環節越要抓得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節糧減損工作,各地區各部門也積極加大厲行節約的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全鏈條節糧減損依然任重道遠。
《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提出,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切實降低糧食和食品損耗浪費。反食品浪費貫穿種植、生產、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涉及政府、企業、學校、社會團體、消費者等眾多主體,有效節糧減損離不開各方的一致行動。在糧食生產環節,當大力推進科技節糧。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的提升,以及小麥、水稻、玉米等作物機收損失率的降低,都彰顯了科技在節糧減損方面的巨大潛力。在糧食儲運環節,當大力推進科學管糧食。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專業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農戶提供烘干、清理等服務,基本消除了糧庫儲糧損失,糧食儲藏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而在加工和消費環節,高效用糧和杜絕浪費同樣不可或缺,盡管“光盤行動”已經深入人心,但在一些餐廳、食堂等地的浪費現象仍時有發生。還需持續強化青少年教育和勤儉節約家風建設,督促商家加強按需適量點餐提醒,推廣小份餐品,讓節約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自覺行動。
此外,還需強化制度約束,進一步健全糧食安全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等一系列節約糧食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舉措,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將節約糧食、反食品浪費、保障糧食安全等納入法治化軌道,以法律制度剛性約束、監管以及嚴厲懲處,有效制止糧食浪費行為,用法治力量健全糧食安全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各地區各部門還需進一步完善實施細則,把節約糧食的要求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范等,確保法律法規落實落細落到位。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雖然已實現“二十連豐”,但糧食供需仍處于緊平衡狀態,節糧減損仍然必不可少。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危機意識,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從生產、儲運、加工到消費的全鏈條各環節發力,通過人人起而行之厲行節約,守護好我們的糧食安全,讓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