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隆平院士“禾下乘涼夢”的雜交水稻發源地,到全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試點省份,三湘大地始終將“國之大者”的擔當鐫刻在每一寸土地之上,以制度創新為犁、融合發展為田、科技賦能為種、綠色引領為脈,在廣袤的沃野上書寫著新時代的魚米之鄉新篇。
制度活水譜寫新篇。作為農業農村部明確的全國首批三個整省試點省份之一,湖南將農業現代化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抓手,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框架下,全省通過保供給、穩增收、促振興、強保障四位一體的戰略思維加速建設農業強省。如雙峰縣主體強身行動培育數千家合作社,同時推行一站式服務與信息化手段,白箬鋪鎮創新“三三四”模式,通過“黨委主導、村委主體、村民主人”機制,獲評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這些“土地權屬穩+經營方式活”的改革智慧,正重塑著三湘大地的生產關系。
鏈動三湘產業升級。湖南秉承“天人合一”思想,將農耕文明與產業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打破單一產業鏈模式,通過延鏈補鏈強鏈戰略,形成了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格局。南縣的稻蝦共生模式、茶陵柑橘釀成果酒,安化黑茶產業鏈延伸至茶旅融合,這種從“賣原糧”到“賣產品”,再升級為“賣體驗”的躍遷,印證了產業鏈增值的“魔法效應”,促使湖南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數萬億元大關。
智賦湘農激活動能。湖南通過科技賦能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構建了田間地頭長出“智慧大腦”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大通湖區千山紅鎮建設智慧育秧工廠,實現調溫調濕全自動化,配套蝦蟹交易中心與溯源體系,給傳統農業裝上北斗導航,“良種+良田+良機+良法”四維融合的創新實踐,實現雜交水稻常年生產良種8000萬公斤。通過科技機械手段,讓全省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從“靠天吃飯”變為“知天而作”。隆平高科研發的耐鹽堿水稻在環洞庭湖區推廣,全省持續建設智慧農業示范基地,讓星城硅谷的智慧光芒照亮三湘沃野。
綠染洞庭示范引領。在綠色發展的戰略指引下,湖南省以洞庭湖流域為重點,創新“守護一江碧水”生態承諾的路徑。南縣實施化肥農藥減量等八大工程,成為湖南省唯一國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區,“山頂林戴帽、山中果纏腰、山下噸糧田”的立體生態模式在湘西遍地開花。全省新植油茶林既固碳又富民,化肥農藥使用量連續7年負增長,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數量逐年遞增,繪就“生態高顏值”與“經濟高價值”的雙贏畫卷,彰顯了生態優先的湖南解法。
站在“十四五”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交匯點,這片承載著“雜交水稻”基因和“敢為天下先”湖湘精神的熱土,將以制度創新點燃火種,以產業發展培育碩果,以科技賦能點亮星光,以綠色發展滋養沃土,繼續譜寫新時代“湖廣熟,天下足”的華美樂章,為全國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湖南方案”。
來源:安化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