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文倩
金秋九月,迎來全國首個科普月。從城市科技館到鄉村文化中心,從校園講座到社區活動,一場跨越時空的科學嘉年華在我市同步上演。從“科普日”到“科普月”,僅一字之差,讓科學以更長的周期、更實的場景、更活的形式,從“一時熱鬧”向“持久浸潤”轉變。
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科普需要緊貼公眾需求。當前,科技應用的場景豐富多元,科學通常也會以人們并不自知甚至無感的方式出現在每個人的身邊。食品安全、健康養生、防災減災等貼近民生的話題應成為科普的重點內容。這種接地氣的科普內容,驅使人們保持著好奇心了解,并學會用科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理性的態度分析問題。除了科普內容要接地氣,科普方式也要創新優化。有關部門可在多元的場景中開展科普,推動科普場景化,提升受眾沉浸感。這可以是博物館里一次有趣的互動體驗,可以是科技館里一場引人入勝的講座,也可以是社區里一次貼近生活的健康知識普及。這些活動拉近了科學與公眾的距離,讓深奧的科學原理變得可親可感。
全國科普月的意義,遠不止于一場活動、一次體驗,更在于培養群眾的科學思維。9月14日,市科技館聯合市氣象局策劃組織“探秘氣象觀測場”活動,帶領學生近距離觸摸氣象科技,揭開天氣預報與防災減災的科學面紗。青少年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點人群,當孩子們認真觀察數據變化、親手操作直觀感受氣象科技的神奇,科學的種子已然種下,并終將發芽。全國科普月以來,我市各地通過融合展覽、講座、體驗、互動、表演、線上線下結合等多元形式,既重視知識普及,又注重將科技前沿與當地人文融合,形成了亮點紛呈的科普格局。
此外,有效的科普除了普及知識、培養思維,也能有效反哺科研,為學術研究注入人性的溫度與開闊的視野。一直以來,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員“鉆得深”,但有時也可能導致他們的視野變得狹窄。而科普工作,恰恰是一個讓科研人員“走出來”的絕佳機會。它讓科研人員開始思考,如何將復雜的專業問題,用最本質、最通透的方式解釋清楚。這種思考過程,本身就是對自身知識體系的一次重新梳理和升華。同時,來自公眾的反饋與提問,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讓他們發現自己研究中被忽略的價值維度。當然,科普月的活動只是一個起點,科學素養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這需要科學家、教育者、媒體和每個普通人的共同堅持。當人們開始習慣用科學思維思考問題,當社會形成尊重理性的氛圍,我們便真正實現了科學由“一時熱鬧”向“持久浸潤”的轉變。
來源:益陽日報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