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漢啟唐——北朝書法與雕塑藝術展”現場。 袁思蕾攝
□何竹梅
“斯文有傳,學者有師。”在歲月長河中,文化傳承恰似熠熠星辰,照亮民族前行之路。長沙簡牘博物館,這座承載著千年記憶的殿堂,正以其獨特的魅力,訴說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演繹著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動人篇章。
曾幾何時,簡牘作為“冷門絕學”,鮮有人問津。2007年,長沙簡牘博物館正式開放,彼時參觀者寥寥。然而,時光流轉,到了2024年,該館接待觀眾近百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這一變化,見證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從陌生到熱愛的轉變。我國迄今已發現超過30萬枚簡牘,而長沙簡牘博物館館藏超10萬枚,約占全國出土簡牘總數的三分之一,宛如一座塵封歲月的古代圖書館,靜靜等待后人揭開歷史的面紗。
甲骨、青銅、竹簡、木牘、縑帛、紙張……文字載體不斷變遷,它們如同一艘艘舟楫,載著后人溯源中華文明。先秦至魏晉,簡牘作為主要書寫材料,成為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每一枚簡牘,都蘊藏著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簡牘中既有治國理政的智慧,也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態。里耶秦簡中的 “九九乘法表”,讓我們看到古代數學教育的萌芽;走馬樓吳簡里的戶籍資料,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管理狀況。這些簡牘,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從歷史角度看,簡牘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我們與先輩對話的橋梁。它們讓我們知曉從何處來,明晰民族的根脈所在。從現實意義而言,簡牘中蘊含的價值觀念,如誠信、仁愛、民本等,對當代社會仍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通過對簡牘文化的研究和傳播,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建設文化強國,離不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長沙簡牘博物館積極探索創新之路,通過舉辦主題展覽、開發文創產品、開展研學活動等方式,讓簡牘文化“活”起來。“大道至簡——簡牘里的中國精神主題展”,系統展示了簡牘時代華夏民族的精神風貌,讓觀眾在欣賞簡牘文物的同時,領略到中國精神的內涵。博物館還利用數字技術,將簡牘文物數字化,打破時空限制,讓更多人能夠了解簡牘文化。這些舉措,既傳承了簡牘文化,又滿足了當代人對文化的多元需求。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長沙簡牘博物館正穩步前行。它不僅守護著珍貴的簡牘文物,更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征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相信在未來,簡牘文化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讓我們攜手共進,傳承千年楚漢文化,點亮文化強國新程,續寫中華文明的輝煌篇章。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