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臨近,粽葉飄香,吃粽子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習俗。大量食用粽子可能引發(fā)消化不良,有胃病、糖尿病、高血壓的人要少吃或者不吃,老人和兒童不宜過量進食。
吃粽子要把握吃的時間和量,不要在一大早或晚上睡前兩小時吃粽子,而應盡量選在中午和下午吃,并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則,每次吃一至兩個即可,最多不要超過三個。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紅棗、豆沙等,人們在食用時通常還要加糖。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如果不加節(jié)制,就會損害胰島功能,使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病情加重,“三高”人群應該避免食用肉粽。陳黎亞說,肉粽雖然蛋白質(zhì)含量高,但同時含有大量脂肪,屬于油膩食品?;加懈哐獕?、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們多食肉粽,會增加血液黏稠度,影響血液循環(huán),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
選購粽子時,要盡量選擇含有較多紅豆、薏仁等成分的品種。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時間較長,胃腸排空較久,容易造成胃酸過多、腹脹或肚子悶痛等消化不良癥狀,補充這些食物可以增加纖維質(zhì)含量,減少腸胃負擔。
此外,吃粽子時可搭配時令蔬菜和水果,這樣既能保證營養(yǎng)均衡,還能幫助腸胃蠕動,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腹脹、腹瀉等癥狀。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