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鈺玲
4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氣候和公正轉型領導人視頻峰會發表致辭,再次向國際社會宣示了中國推動綠色發展的堅定決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國家發展全局,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中國始終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行動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構建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四梁八柱”。從“雙碳”目標的莊嚴承諾,到“1+N”政策體系的系統推進;從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布局,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全面實施,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數據顯示,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超50%,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8億千瓦,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以占全球6%的淡水資源和9%的耕地,養活了近20%的世界人口……這份沉甸甸的“綠色成績單”,彰顯了中國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責任擔當。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既立足本國國情,又著眼全球大局。面對氣候危機,中國始終秉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主動承擔大國責任,同時全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力建設。從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與實施,到宣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從發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到推動建立全球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截至2024年,中國與42國簽署50余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累計提供超1770億元資金支持,助力發展中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中國以實際行動證明,應對氣候變化不是負擔,而是機遇;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贏。正如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所評價的:“世界的綠色發展離不開中國,每個綠色經濟領域都有中國的突出貢獻。”
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與實踐,為全球氣候治理指明了方向。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國際社會要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中國不僅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無論是承諾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還是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將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作為重點合作領域,抑或是通過南南合作、氣候援助等務實行動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氣候韌性,中國始終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推動者和堅定行動者。中國的發展實踐表明,只有堅守多邊主義,深化國際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十字路口,氣候變化已成為攸關各國前途命運的共同挑戰。盡管個別大國熱衷于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對國際規則和國際秩序造成嚴重沖擊,但歷史總會在曲折中前進。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會放緩,促進國際合作的努力不會減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不會停歇。中國始終同各方一道,各盡所能,團結協作,推動共建清潔、美麗、可持續的世界。
來源:新湘潭客戶端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