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耀宸
這幾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登上熱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成為熱議話題。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以周邊工作為主題的中央級會議,不僅標志著中國外交戰略的全面升級,更展現出中國與鄰邦共謀發展、共擔責任的務實態度。從“親誠惠容”理念到“五大家園”藍圖,這場會議傳遞的核心信號很明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周邊,亞洲的未來需要攜手同行。
命運共同體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存智慧。中國與14個陸上鄰國山水相連,與6個海上鄰國隔海相望,海陸邊境線總長超過5萬公里。這樣的地理格局決定了“鄰居好”是“自家安”的必然選擇。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美國對華商品加征125%關稅的貿易霸凌、泰國榴梿滯銷等案例警示我們:單打獨斗的時代早已過去。中老鐵路讓老撾從“陸鎖國”變“陸聯國”,中巴經濟走廊創造超過23萬個就業崗位,這些看得見的成果證明,只有把產業鏈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度交織,才能在風浪中站穩腳跟。中國已成為18個周邊國家最大貿易伙伴,這一現實正是這種共生關系的生動注腳。
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關鍵在于破解“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悖論。某些域外國家慣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在南海、中印邊界等問題上煽風點火。但中國選擇用行動說話:與東盟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在中亞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庫,與東南亞聯合打擊電信詐騙和恐怖主義。這些舉措讓“共同安全”從理念落地為漁船安心作業、油氣管線暢通、商業貿易繁榮等具體場景。這些日常細節比任何宣言都更有說服力——當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安全自然就有了最堅實的底座。
這項戰略的推進,既有歷史機遇也面臨現實考驗。當前,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處于近代以來最好時期。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的成績單背后,是亞洲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超60%的底氣。但美國的“印太戰略”仍在制造分裂,某些國家在關鍵礦產、芯片等領域搞“小院高墻”。對此,中國選擇用更大開放應對封閉:RCEP自貿區升級談判加速推進,中國—中亞機制秘書處投入運行,這些機制創新如同為區域合作裝上“穩定器”,讓各國在動蕩變局中握緊合作“方向盤”。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絕不是權宜之計。美國加關稅加得越狠,周邊國家就越能看清誰在搞破壞,誰在辦實事。中國的戰略既破了西方“大國必戰”的預言,又給老百姓掙來了真金白銀。說到底,國家層面的合作,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工作機會多了、物價穩定了、出門安全了。這或許就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最接地氣的表達——把高大上的戰略,變成老百姓摸得著的好日子。
來源:新湘潭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