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彥(左)、黃水波(中)、田際群(右)三位全國人大代表正在討論新質生產力。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吳公然 劉玉先 王楊 朱麗萍 北京報道
3月4日19時30分,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南代表團駐地——北京國二招賓館,燈火通明,坐在三樓走廊休息區的兩位全國人大代表,正在熱烈討論著什么。
走近一聽才知道,兩位代表正在交流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和體會。年初,DeepSeek、宇樹機器人等科技產品的爆火,讓代表們深受觸動。
“去年,我們企業需要一臺加工精度達到微米級的銑床,但國內生產不了。”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天橋起重機股份有限公司新品事業部部長田際群用工業母機——機床拉開了話匣子。
田際群所在企業,屬于傳統制造業。近年來企業的轉型升級,關鍵技術的迭代創新,新質生產力的突破,都離不開先進生產工具的應用。
“達到微米級的加工精度就相當高了,我在德國見過的先進機床還只有0.01毫米的水平。”這個話題一下引起了全國人大代表、江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數控加工中心操作員彭小彥的興趣,因為她的一項日常重要工作就是操作數控機床。
“這樣的設備我們自己沒有,現在只能從國外進口。”田際群說。
彭小彥接過話頭說:“是的,現在的國產機床想達到0.01毫米的加工精度都很難,何況是微米級。”
此時,氣氛已經起來的代表對話,吸引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婁底市冷水江三A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主任黃水波的加入。
記者看到,圍桌而坐的三位代表,兩名80后,一名90后,不僅都屬于制造業,而且都是各自企業的骨干,直接面向生產一線。
一代材料,一代裝備;一代材料,一代創新。看到黃水波加入后,彭小彥很想聽他講講新材料的應用。因為她深知材料在制造領域的重要性,有些產品應用了新材料后,性能很可能出現質的飛躍。
田際群深以為然:“很多技術的突破就源于材料的突破,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
“材料單獨存在是無用之物,應用場景決定它的價值。”見兩位代表對材料有這么濃厚的興趣,黃水波用生動的科普解說做開場白,“比如,為汽車的外表加一層涂料,可使它的防銹性能更佳。”
田際群、彭小彥兩位代表對此非常贊同,因為自身所在企業的裝備或產品要實現防磁、防銹、防酸等功能,就需要不同的涂層材料來賦能。
雖然三位代表分屬不同細分領域,但溝通后發現,彼此的工作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正是這些聯系,使三人聊天更易共情。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大量人才。人才這個話題,也讓三人產生了強烈共鳴。
經常帶徒弟的彭小彥有一個感受,現在產教融合喊得很響,但現實中很多企業和學校的合作還停留在表面,造成學生學的東西與實際生產仍存在脫節現象,走上工作崗位后不能快速上手。
田際群有相同感受:“很多學生來到企業,眼高手低,寫一個幾百字的通知都寫不好,需要你手把手交。”
黃水波也講到自己碰到的一種現象,很多來到企業的畢業生,干起工作來很被動,通常只能做第一步,對第二步、第三步等后面的事基本不會干。
彭小彥認為,要改變這種現狀,需從學生就業需求出發開設課程,課程要與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把工廠案例送進課堂,把課堂搬進工廠,既讓企業員工進課堂當老師,又讓學校老師到企業來當學生,使企業的大門和學校的大門真正實現相互敞開。
三人對話,時而言辭激烈,互相插話;時而沉默不語,無聲勝有聲;時而相互會心一笑,心有靈犀一點通……不知不覺,夜已深,三人意猶未盡散去,為第二天大會開幕做準備。
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隨之出爐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新質生產力的表述,為三人互動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