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底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安??通訊員??胡朝霞
9月3日,雨過天晴。朝陽透過云層,映亮了一方整潔的客廳。104歲的抗戰老兵周富國早早穿上那身洗得發白的舊軍裝,胸前勛章熠熠生輝。他端坐在電視機前,凝神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直播。
“80年過去了,當年我們拿的是大刀片、手榴彈、紅纓槍,如今國家有了嶄新的現代化武器,和平來之不易啊!”直播結束,老人眼含熱淚,不禁高聲唱起《保衛黃河》。鏗鏘的旋律,仿佛將他帶回到了八十多年前烽火連天的歲月。
烽火青春:誓死不當亡國奴
1937年10月,山西忻口淪陷。“日本鬼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回憶往事,老人拳頭緊握,手背上青筋突起。家鄉遭侵,17歲的周富國放下鋤頭,徒步20公里,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忻縣基干游擊隊。
“隊伍只有十多支雜牌槍、幾十枚手榴彈,但每個人抗日救國的信念比鋼鐵還堅定。”雖已過去八十多年,老人對游擊戰的點滴仍記憶猶新。入伍不到一個月,周富國便經歷首戰。“子彈嗖嗖飛過,炮彈接連爆炸,是隊長一把將我按倒才躲過一劫。”被問及是否害怕,他斬釘截鐵:“抗日就不怕犧牲,犧牲也是光榮的!”
1938年9月,游擊隊在回村途中遭遇日軍襲擊,被迫躲進高粱地。“跑了五公里,回頭看見隊長腿部中彈。”周富國用手比劃著,“我立刻折返,一邊開槍掩護,一邊攙著他急走,最后硬是背著他沖出火線。”這次生死考驗,讓他更加堅定了革命情誼與抗戰決心。1939年7月,因作戰勇敢、團結同志,18歲的周富國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入黨那一夜,這句話在他心中反復回響。
鐵路破襲:百團大戰中的特殊使命
1940年,駐華北日軍推行“囚籠政策”,企圖分割封鎖我抗日根據地。為打破封鎖,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
周富國所在游擊隊接到一項特殊任務:破壞日軍占領的同蒲鐵路支線。
“三十多人一下午擰螺絲、撬鐵軌,我帶人割電線、鋸電桿”,周富國回憶說,大家一口氣破壞了2公里長鐵路線,“當晚就有日軍火車翻下鐵道”。至今,老人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出當年的口號:“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
此后,周富國轉戰南北,參加遼沈、平津、衡寶等戰役上一百次,多次受到表彰。赫赫戰功的背后,是他的一身傷痕:右眼被子彈灼傷,顱骨留有深痕,左手小指永久彎曲。“這些事父親從不提起,連我們都不知道他曾是戰場英雄。”女兒周曉梅說。
深藏功名:扎根基層服務人民
1952年,周富國轉業至湖南省工業廳湘南煤炭總局。本可留城的他,自覺文化水平不高,主動申請前往艱苦的煤礦一線。“到哪里都是為人民服務。”他帶著新婚妻子扎根湘中,三十余年間先后在金竹山煤礦、宋家塘煤礦、邵陽及婁底物資局等單位工作,始終奮戰在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第一線。1983年12月,周富國離休,享受副師級待遇。
“父親在物資局時,只要打聲招呼就能幫我解決編制,但他從不開口。”周曉梅說。父親一生克己奉公,從不以權謀私,卻始終把群眾訴求放在心上。他常教育家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實。”后輩謹記教誨,均在各自崗位兢兢業業。
“父親不愛錢財,卻留給我們無比珍貴的精神財富。”周曉梅所說的“財富”,是周富國親手寫下的15萬余字抗戰回憶錄《革命生涯無悔人生》。書中,老人這樣寫道:“那是我一生的榮光……”
來源:婁底日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