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匯流
最近,本報報道我市多起保護野生動物的暖心故事。從鸕鶿渡鎮村民救助受傷的松雀鷹,到桃花江竹海景區市民放歸平胸龜,再到馬路鎮六步溪村接力救護斑頭鵂鹠……這些不期而遇的“生態貴客”,正是益陽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生動注腳。珍稀野生動物的頻繁“亮相”,是生態環境改善最直觀的“風向標”。
省生態環境廳的數據顯示:2024年,益陽區域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僅湖南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新增鳥類記錄100余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鳽、小靈貓先后現身,打破了此前多年的“沉默”;南洞庭湖濕地野生動植物種類較五年前增長18%,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從12種增至16種,濕地成為候鳥遷徙的“安心驛站”;連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的平胸龜,也在桃江的溪流中重現蹤跡。
這些珍稀野生動物的重新回歸,用腳和翅膀投下了對我市環境改善最珍貴的信任票。而要讓這份珍貴的“信任”得以維系和升華,離不開各地群眾日益筑牢的法治意識與文明自覺。鸕鶿渡鎮村民楊克明發現疑似保護動物后,第一時間聯系林業部門,沒有絲毫遲疑;桃花江竹海景區的劉志華偶遇平胸龜,當即采取保護性收容并上報,用行動阻斷了潛在風險;六步溪村村民發現斑頭鵂鹠后,主動對接保護區管理處,配合巡護員完成救護與轉運。更令人動容的是,南大膳鎮的農戶面對麋鹿啃食紅薯葉、玉米稈時,即便心疼作物,也始終堅守“不驅趕”的底線——這份理解,源于當地政府創新推出的“保險理賠+政府補貼”雙軌補償機制。
從“被動遵守”到“主動參與”,從“擔心損失”到“甘心守護”,保護野生動物已不再是掛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融入益陽人日常生活的行動自覺。
生態興則文明興。一個個生動的實例證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強保護修復,提升公眾意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然而,生態保護貴在持之以恒,珍稀動物的偶爾現身,不代表生態系統已完全穩固,從“頻繁出現”到“穩定棲息”,仍需長期努力。未來,我市更需不斷完善機制、凝聚合力,才能讓更多的珍稀物種在這片重獲信任的土地上自由棲息,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從“階段性畫卷”變為“永續性風景”。
來源:益陽日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