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靜
從減少重復檢查,到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500余萬元,再到“首違不罰”“輕微免罰”等柔性執法措施落地,最近,我市涉企執法服務專項整治行動成效明顯,從“管”到“幫”,優化營商環境,讓企業真正輕裝上陣、放手發展。
營商環境好不好,企業最有發言權。執法既不能“越位”搞一刀切,也不能“缺位”放任不管,關鍵是要找到監管與服務的平衡點。讓一些企業最頭疼的就是“檢查太多”“執法隨意”。市政府優化辦試點涉企檢查“白名單”制度,對257家企業實行“無事不擾”,僅這一項就減少重復檢查62次。市交通運輸局推行“雙書同達”信用修復提醒機制,市市場監管局打造“五辦五零”服務,讓企業辦事更便捷。這些措施看似是小調整,實則是大進步,執法部門從“管理者”轉向“服務者”,企業自然能更專注于經營。
執法不是“罰”字當頭,而是要幫助企業規范經營。市公安局對“電子警察”非現場執法設置30天免罰期,累計落實首違不罰1.78萬起,輕微免罰3.94萬起;市人民檢察院監督公安機關、法院解除查扣凍資金2.2億元,避免“辦一個案子,垮一家企業”。這些做法體現了執法的溫度,也讓企業感受到,政府不是“找茬”,而是真心實意幫企業解決問題。
優化營商環境不能光喊口號,得“真刀真槍”解決問題。市委政法委成立專班,排查問題548個,整改490個,追責問責150人,甚至清繳追回資金4.2億元。資陽區委政法委班子成員直接下沉企業,對查擺不力的單位“一把手”約談;桃江縣對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糾錯案件全面倒查,確保問題不遺漏。這種較真碰硬的作風,才是企業真正需要的。
但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場持久戰,要讓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還需進一步探索完善。首先,專項整治成效顯著,但企業更期待的是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監管模式。比如,“白名單”制度能否逐步擴大覆蓋范圍,惠及更多行業?同時,執法人員的專業水平直接關系企業感受,建議定期組織培訓,尤其是針對“柔性執法”“包容審慎監管”等新理念的落實,避免基層執行時出現偏差。其次,政策是否切合實際,企業最有發言權。可以通過企業家座談會、執法效果反饋機制等方式,讓企業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政策制定的“智囊團”。此外,借助大數據分析,精準識別高風險企業,對守法企業減少干擾,真正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總之,營商環境沒有最優,只有更優。只要政府始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執法監管同樣能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強大助力。
來源:益陽日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