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若干規定》立下規矩方圓,一套《若干措施》播撒政策甘霖,湖南雙軌并進、剛柔相濟,讓昔日的“焚燒難題”變成今日的“資源密碼”,讓秸稈從“燙手山芋”變身“田間寶藏”,全力守護三湘大地的壯美“山水畫卷”。
曾幾何時,秸稈焚燒是困擾全國的治理頑疾。全面禁燒政策雖遏制了污染,但秸稈還田技術瓶頸未解,綜合利用鏈條斷裂,堆放在田間地頭的秸稈成了農民的“心頭愁”。想還田,擔心病蟲害;想處理,缺乏技術和渠道;想利用,又無企業收購。久而久之,“一把火燒了之”的舊習屢禁難止,不僅消耗大量監管資源,更讓生態治理陷入“治標不治本”的困局。
破局之路,始于政策創新。湖南以《若干規定》立規矩、明方向,以法治思維為秸稈治理筑牢制度根基;用《若干措施》出實招、給支持,以三年行動規劃為秸稈綜合利用繪制清晰藍圖。兩部政策文件相輔相成,既劃定秸稈利用的“硬杠杠”,也推出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金融扶持的“大禮包”,更明確責任分工,將秸稈治理納入地方考核,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讓政策“含金量”轉化為治理“行動力”。政策落地,還需搭建高效橋梁。湖南全省布局50個秸稈收儲中心,編織起覆蓋城鄉的秸稈“收納網”,讓秸稈變廢為寶有了“直通車”。田間地頭,收儲站點化身“中轉站”,農民只需將秸稈運送至此,后續運輸、加工、銷售均有專人對接;產業鏈上,企業依托收儲中心,源源不斷獲取原料,將秸稈制成有機肥料滋養沃土、轉化為生物質燃料點亮萬家、加工成環保建材走進城鄉。這張細密的收儲網絡,既破解了秸稈分散收集的難題,也激活了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當秸稈告別焚燒,三湘大地處處涌動創新活力。在南縣,秸稈通過微生物發酵變身優質飼料,助力畜牧業提質增效;在常德,秸稈壓縮成型制成生物炭,為土壤注入“健康密碼”;在岳陽,秸稈編織工藝推陳出新,環保產品遠銷海外。從“燒不得”到“用得好”,秸稈在科技賦能下,衍生出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大利用方向,真正實現“吃干榨盡”。曾經的農業廢棄物,如今成了農民增收的“綠色銀行”、企業發展的“黃金原料”、生態改善的“天然幫手”。
秸稈治理非一日之功,守護“山水畫卷”需久久為功。湖南以政策為牽引、以收儲為紐帶、以創新為驅動,正在探索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的綠色發展之路。未來,隨著政策持續發力、產業不斷升級、技術迭代創新,定能讓每一寸秸稈都物盡其用,讓三湘大地的藍天永駐、青山長在、綠水長流,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壯美新篇!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