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H8A9998.MP4_snapshot_00.11_[2025.06.27_15.17.10] (1).jpg 4H8A9998.MP4_snapshot_00.11_[2025.06.27_15.17.10] (1).jpg](https://imgs.rednet.cn/data/58/IMAGE_TENANT_LIB/IMAGE/7005041/2025/6/27/abc2286af17345549e5cb6ec10ee6ebf.jpg)
(記者 黃超 通訊員 嚴灝鑫)6月27日清晨,楓坪鎮三角村的保潔員準時推著垃圾收集車,挨家挨戶收運分類好的生活垃圾;與此同時,七星街鎮鐵爐村的志愿者,開始巡查各自“責任區”的衛生狀況。這些日常畫面,折射出兩村環境治理從“一時凈”邁向“持久凈”的深刻變革。
組織引領 網格覆蓋 點燃共治引擎
在三角村,“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釋放出強大動能。該村將人居環境整治納入村規民約,通過劃分網格“分片包干、責任到人”,黨員成為責任區的第一責任人。從帶頭清理房前屋后,到定期組織環境整治主題黨日活動,黨員先鋒作用的發揮,成功點燃了“群眾參與”的共治熱情。鐵爐村則成立由黨支部牽頭的人居環境整治專班,黨員包片聯戶,在“周末大掃除”中沖鋒在前,帶領村民疏通溝渠、拆除危舊房屋,硬是將“干部干、群眾看”的局面扭轉為“干群齊心一起干”的火熱場景。
創新機制 長效為要 破解管理難題
如何讓整潔不“曇花一現”?兩村在長效管護上各展其能。三角村大膽引入“物業化”管理,聘請專業公司負責垃圾清運,村內配備專職保潔員,生活垃圾實現“上門收集—定點轉運—鎮級處理”的閉環流轉,環境面貌煥然一新。鐵爐村則構建起“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體系,輔以垃圾分類亭等硬件設施。更關鍵的是,兩村都建立了有力的監督反饋機制:三角村將村干部日常巡查與立行立改有機結合,強化“門前三包”;鐵爐村組建村民監督隊,實行“紅黑榜”公示與積分獎勵,對亂堆亂放及時勸導。從發現問題到整改落實再到長效維護,一套嚴密閉環有效保障了治理成果的可持續性。
精微改造 激活內生動力 美村富民雙贏
環境整治不止于“清臟治亂”,更在于激發村莊內在活力與村民獲得感。三角村探索“微改造+家庭經濟”路徑,鼓勵村民將閑置角落變“廢”為寶,將屋后荒地打造成姹紫嫣紅的“口袋花園”,既美化了庭院,收獲的蔬菜花果還增添了家庭收入。鐵爐村則通過密集宣傳浸潤人心——村廣播循環播放環保知識,微信群分享清潔技巧,宣傳欄公示先進典型,逐步培育村民“自己的家園自己愛”的自覺意識。環境提升從“外在美”向村民“內在美”的文明習慣悄然延伸。
從凈到美 鄉村治理的生動答卷
三角村與鐵爐村的實踐證明,破解農村環境治理難題,核心在于堅持黨建引領、激發內生動力、構建長效機制。當網格化管理壓實了責任,當物業化服務保障了日常運轉,當微改造激發了村民創造力,當監督評議形成了良性約束,一幅生態宜居的鄉村圖景便有了堅實根基。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記者 黃超 通訊員 嚴灝鑫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