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炎炎,避暑康養成為城市人群逃離“熱島效應”的剛需。在湖南西部,一座以“生態+康養+文化”三維融合為核心的城市正悄然崛起——懷化。這里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避暑勝地,更以系統化布局、專業化服務和在地化創新,打造出立體式、沉浸式、可持續的康養新體驗,為全國避暑經濟注入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鶴城區黃巖生態旅游區位于懷化城郊東南部,距懷化城區21公里,屬于雪峰山脈的一個支脈,平均海拔近1000米,屬中國南方地區罕見的高山臺地地貌,氣溫常年特別是夏季較主城區低5-7℃,夏季涼爽宜人,是湖南省夏季避暑旅游勝地。穿巖山國家森林公園奇松嶺海拔1078米,年均氣溫僅16.5℃,負氧離子濃度常年超2萬個/立方厘米,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來自湘潭的蔣明翰在此體驗“五感喚醒”康養療程僅3天,睡眠質量即顯著改善:夜間淺睡眠減少23分鐘,深睡比例提升17%。這不是偶然,而是懷化將生態資源科學轉化為健康資產的縮影。當地依托中醫藥資源,聯合高校研發“森林療愈+中醫調理”復合方案,通過芳香療法、五行音療、太極導引等非藥物干預手段,激活人體自愈系統,實現從“避暑”到“療愈”的質變。
更深層的價值在于“文化賦能”。懷化是侗、苗、瑤等多民族聚居地,非遺資源豐富。當地將民族文化有機嵌入康養動線:晨起聆聽侗族大歌喚醒聽覺神經,午后體驗苗醫刮痧疏通經絡,傍晚參與瑤族藥浴儀式放松身心。這種“可感知、可參與、可傳承”的文化沉浸,讓康養不再是單向輸出的服務,而成為主客共享的生活方式。一位上海游客感嘆:“在這里,避暑是表,養心是里,文化是魂。”
立體式體驗的背后,是產業邏輯的重構。懷化打破傳統景區“門票經濟”思維,構建“生態基底—康養產品—文化IP—數字平臺”四位一體生態鏈:生態提供場景,康養形成閉環,文化塑造差異,數字技術則實現精準服務。例如通過智能手環實時監測游客生理數據,動態調整康養方案;利用大數據分析客群偏好,反向定制文旅線路。這種“數據驅動+人文溫度”的模式,使懷化避暑經濟從季節性消費轉向全年運營。
當前全國多地扎堆發展避暑經濟,同質化競爭嚴重。懷化破局的關鍵,在于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系統能力:不是簡單提供“涼快”,而是科學輸出“健康”;不是復制“網紅打卡”,而是深耕“在地文化”;不是短期引流,而是構建可持續的產業生態。這種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的轉型,為中西部地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樣本。
當避暑成為生活方式,康養便是產業升級的試金石。懷化以“生態為本、康養為核、文化為魂”的立體式實踐,不僅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驗證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多元路徑——真正的避暑勝地,不在溫度計上,而在獲得感里。(文/雪峰雄鷹)
來源:懷化新聞網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