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芹
近年來,關于秸稈焚燒的爭議持續發酵,部分地區嘗試從“全面禁燒”轉向“有條件放開”,引發社會對政策科學性的討論。然而,從生態保護、公共安全、農業生產長遠利益等多維度審視,禁燒不是多此一舉,而是守護民生福祉、推動農業升級、兌現“雙碳”承諾的必由之路。
焚燒之害:環境、健康與安全的“三重代價”
秸稈露天焚燒的危害遠非“一燒了之”的便利所能掩蓋。首先,環境污染不可逆。焚燒產生的PM?.?、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在秋冬季節易形成區域性霧霾,加劇空氣污染。其次,安全隱患不容忽視。湖南省生態環境廳數據顯示,秸稈焚燒釋放的污染物在擴散條件不利時,會導致可見度驟降,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甚至引發交通事故。其次,健康風險如影隨形。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引發呼吸道疾病,對中老年人、兒童及呼吸道疾病患者造成嚴重威脅。
禁限之辯:從“一刀切”到“精準治”的治理升級
“禁”是底線,“限”是智慧。部分人認為,禁燒政策增加了農民成本,忽視了農業現實需求。的確,過去“全域禁燒”模式下,農民面臨秸稈離田難、處理成本高等困境,甚至引發干群矛盾。但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禁燒”本身,而在于政策執行中“堵”與“疏”的失衡。湖南出臺的《秸稈禁燒區和限燒區劃定方案》,正是對這一矛盾的破解。方案根據地形地貌、氣象條件、農業基礎等因素,將全省劃分為三類管控區。這種“分類管理、動態調整”的模式,既守住了環境質量紅線,又為農民提供了合理的處理途徑。
長遠之計:以綜合利用破解“焚燒困局”
秸稈本質上是寶貴的資源,而非廢棄物。通過“五化利用”,秸稈可轉化為有機肥、生物質能源、食用菌基料等高附加值產品。湖南省推動的秸稈綜合利用體系,使農民從“不愿燒”轉向“不想燒”,正是這一邏輯的生動體現。通過政策協同發力,降低農民處理成本,化解民生痛點。例如,湖南省對秸稈離田、還田作業給予補貼,扶持企業開發適配丘陵地形的小型化設備,構建覆蓋鄉村的收儲轉運網絡,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等。這些實踐表明,當政策從“強制約束”轉向“服務引導”時,農民的配合度與獲得感顯著提升,當秸稈處理從“成本負擔”變為“經濟收益”時,焚燒自然失去“市場”。
秸稈禁限燒不是對農業傳統的否定,而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回應。從“全面禁燒”到“精準限燒”,從“行政強制”到“政策引導”,這一轉變體現了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它要求我們既要以法治剛性守護綠水青山,又要以政策溫度化解民生之憂;既要立足當前環境容量,又要著眼長遠農業可持續。唯有堅持科學治理、系統施策,方能在生態保護與農業發展間找到平衡點。
來源:今日永州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