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華凌
“我們想用年輕人的方式激活鄉村。”近日,湖南多地開展暑期“三下鄉”活動,高校師生與地方力量攜手同行,用專業所長回應鄉村需求。當青春的腳步踏遍三湘四水的田埂阡陌,當高校的智慧融入鄉村振興的壯闊圖景,這場跨越山鄉的奔赴,不僅是對傳統幫扶模式的突破,更是新時代青年以創新實踐激活鄉村發展潛能的生動范本。
“三下鄉”活動不僅是青年學子實踐鍛煉的重要平臺,更是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動課堂。湖南作為農業大省,鄉村產業的提質升級始終是振興之基。湖南省高校以“科技支農”為主線,將實驗室科研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型。通過搭建“高校實驗室+鄉村產業基地”協作平臺,針對水稻、柑橘、茶葉等湖南特色產業,提供從種植技術優化到農產品深加工的全鏈條支撐。
這種賦能絕非簡單技術輸出,更注重培育鄉村“科技基因”。青年學子通過“田埂課堂”“農技工坊”培養本土農技骨干,讓村民從技術接受者轉變為創新實踐者。湖南農業大學實踐團的實踐表明,當鄉村擁有自己的科技帶頭人,產業發展建立起與高校的長效合作機制,依賴外部幫扶的模式便升級為自主迭代生態,為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湖湘文化底蘊深厚,鄉村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同時,高校學子以“文化惠農”為抓手,跳出對傳統的簡單復刻,在傳承中創新,讓鄉土文化成為發展“精神引擎”。他們深入挖掘各地非遺技藝、民俗風情、紅色故事等文化資源,運用新媒體傳播、文創開發等現代手段,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市場資產。更重要的是,青年學子們注重培育鄉村的文化自覺與創造能力。通過搭建鄉村文化展示平臺等方式,讓村民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主體。正如長沙醫學院“彩虹橋”團隊在沅江的實踐,當群眾從文化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受益者,鄉土文脈便有了持續生命力,文化產業也成為凝聚鄉村共識、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鄉村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此外,湖南高校“三下鄉”活動跳出了短期支教的局限,構建起“高校教育資源+鄉村本土人才”的培育體系。針對鄉村兒童,他們不僅開展課業輔導,更注重興趣培養與視野拓展,播下“走出鄉村看世界,學成歸來建家鄉” 的種子;針對鄉村青壯年,則聚焦職業技能提升,結合當地產業需求開設電商運營、鄉村旅游、特色種養等實用課程,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掌握增收致富的本領。
這種教育幫扶強調“授人以漁”的長效邏輯。通過建立高校與鄉村學校的對口合作機制、培育鄉村本土教師隊伍、搭建線上學習平臺等方式,將高校的教育資源轉化為鄉村自身的教育能力。當鄉村擁有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有情懷的本土人才,鄉村振興便有了最堅實的人力支撐,發展的內生動力也隨之不斷增強。
“三下鄉”不僅是文化下鄉、科技下鄉和衛生下鄉,更是愿望下鄉、初心下鄉和使命下鄉。鄉土、鄉情、鄉愿,永遠是大學生們魂牽夢繞的精神寄托。在三湘四水間,湖南青年當以“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自覺與堅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征途中貢獻青春力量。
(好評中國系列評論欄目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來源:時刻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