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歐美黑楊砍伐后,灘涂植被恢復,成為候鳥的天堂。周國華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杰通訊員賀烈李蓉
初夏,西洞庭湖,湖光瀲滟,群鳥翱翔,岸芷汀蘭,萬物生長。
“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地球之腎’。”常德市林業局總工程師盛曉麗介紹,2018年,常德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該市實施濕地生態補水、污染控制、基礎服務設施建設、生態恢復和綜合整治等專項行動,濕地生態系統持續改善。西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去年被評為中國山水工程典型案例。
全面修復,濕地生態系統功能明顯提升
環行安鄉珊珀湖,湖面水鳥云集,湖畔水草豐美。
“此前,因多年投肥養魚,水體受到嚴重污染。”安鄉縣林業局局長湯加紅說,2016年8月,安鄉縣確定治理珊珀湖五大措施:全面禁投、環湖截污、重點清淤、多點活水、生態修復。
為恢復濕地生態平衡,珊珀湖從水系連通、移植濕地植物、打造濕地植物防護帶入手,完善立體原生態水環境。目前,珊珀湖栽種3000畝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水質穩定達到Ⅳ類。
從漢壽縣洋淘湖鎮游巡塘社區碼頭上船,約20分鐘,就到了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半邊湖監測站。這里屬于西洞庭湖保護區的緩沖區。放眼望去,水域開闊,水鳥翔集;洲灘上,蘆葦搖曳,景色怡人。
保護區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干部周國華介紹,以前西洞庭湖種植的歐美黑楊,破壞生態環境。2017年開始,歐美黑楊逐漸被清理,保護區濕地得以恢復。“那種四周高、中間低洼的‘水窩子’,就是清理歐美黑楊后生態修復的地方。”周國華指著遠處說,“‘水窩子’可以蓄水,適合浮萍等水生植物生長,待到秋冬季節,還有小魚小蝦、螺螄,可供候鳥棲息覓食。”
生態逐漸恢復,候鳥多了起來。根據2023年監測,保護區內記錄到維管束植物430種、鳥類226種,除了斑背潛鴨,還有黑鸛、東方白鸛、白鶴等珍稀鳥類。
常德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地科科長肖芳介紹,近年來,該市自然恢復濕地7597.88公頃,擁有漢壽西洞庭湖、津市毛里湖2處國際重要濕地,桃源沅水、澧縣涔槐、安鄉珊珀湖等8處省級重要濕地。全市濕地范圍內有野生維管束植物863種、濕地鳥類233種、濕地代表性大型底棲動物65種、濕地野生脊椎動物魚類127種、濕地兩棲動物39種、濕地爬行動物60種、濕地哺乳動物73種。
完善制度,濕地保護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
每逢周末,常德護鳥營志愿者劉作云、莫鳳仙,都會自駕至桃源沅水國家濕地公園,開展愛鳥護鳥宣傳。
2008年至今,中華秋沙鴨遷徙至沅水越冬。劉作云說,為保護秋沙鴨,他和志愿者協助執法部門,對破壞濕地行為進行嚴厲打擊。
沅水在桃源縣境內99公里,河道中砂石資源豐富。近年來,桃源縣對沅水桃源段干支流進行清理、整治。目前,沅水主干道和白洋河、夷望溪、澄溪等7條支流全面禁采砂石,沅水主干道及一、二級支流沿岸堆場清理完成率達100%,復綠面積達100%,沅水流域生態環境不斷向好。
目前,沅水國家濕地公園記錄到的魚類99種、鳥類106種,包括中華秋沙鴨、白頸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和瀕危鳥類。
順沅水入洞庭湖,沿岸常見志愿者劉克歡的身影。在西洞庭湖保護區管理局指導下,西洞庭湖濕地保護協會成立,曾是漁民的劉克歡當選為會長。在他的帶動下,當地不少退捕漁民轉型成為志愿者。“定期開展護鳥、護漁志愿服務,遇到電魚、捕鳥等違法人員,及時報告并配合執法。”
2020年1月,《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條例》施行。保護區管理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郭燦說,該條例賦予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足夠的行政處罰權和行政強制權。“如今,我們可以直接扣押和沒收偷捕的‘三無’船舶,對不法分子的震懾作用大多了。”
近年來,常德先后頒布《城市河湖環境保護條例》《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條例》,建立濕地保護法規制度體系,濕地保護法治化水平持續提升。其中《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保護條例》是全國82個國際重要濕地中的首個地方性法規,為濕地保護與管理提供基礎性法律依據。
聯合管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顯著
松滋河東支安鄉縣大湖口鎮雙湖村河段,有一只江豚在此“落戶”4年,當地生態環境、漁政、林業等部門聯合成立江豚保護組織,守護江豚成長。
該河段水深約10米,距離長江干流約120公里,距離洞庭湖約100公里。2019年底,松滋河禁漁后,河內的魚蝦逐漸繁衍,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安鄉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主任畢則武說,江豚成為沿河鄉村的“明星”,村民紛紛自發保護松滋河,保護江豚。
“今年1月,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首次現身毛里湖國家濕地公園。”毛里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彭敏說,近年來,毛里湖先后發現黑鸛、中華秋沙鴨、黃胸鹀、白鶴、青頭潛鴨等。
2023年11月,湖南省水生生物資源監測中心沅江澧水監測站科研人員,在沅水干流鼎城段水域首次發現鳤魚蹤跡。監測站負責人劉良國介紹,這條鳤魚是十年禁漁以來洞庭湖水系最大的一尾,體長達62厘米,體重接近2.5公斤。
“聯合管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育成效顯著。”常德市林業局總工程師盛曉麗介紹,近年來,常德創新探索“河(湖)長+檢察長”機制,農業、水利、生態環境、林業等部門加強聯合執法、共同管護,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
目前,石門縣壺瓶山、桃源縣烏云界兩大森林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華中地區珍貴生物物種的基因庫、長江中游地區重要水源涵養區和湖南省中華秋沙鴨最重要棲息地;西洞庭湖成為全球候鳥遷徙越冬地、停歇地和繁殖地。
桃花源水溪河、石門縣仙陽湖、澧縣王家廠水庫、道水河臨澧段等8個河湖,按照“全員共管”原則,組建林業、水利、生態環境等部門參加的聯合執法專隊,對濕地實行全覆蓋式保護與聯防共治,均獲評省級“美麗河湖”。
來源:湖南日報
編輯: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