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福城網評|讓“楓橋經驗”在社區走深走實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吳一夫 2024-01-16 08:25:16
        —分享—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省紹興市諸暨縣楓橋鎮干部群眾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如今,“楓橋經驗”歷時61年,形成了“黨建統領、人民主體、三治融合、四防并舉、共建共享”的新時代“楓橋經驗”?!皸鳂蚪涷灐迸c時俱進、歷久彌新,不斷豐富精神內涵,持續釋放治理效能。


        我們要堅持黨建引領,深化多元共治,強化綜合施策,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走深走實。

        黨建引領,搭起基層治理“連心橋”。社區結合“三長制”,發動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員干部作為居民代表深入開展居民小區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通過承諾踐諾,與群眾拉家常、問冷暖、交心聲等形式為居民做好事做實事。強化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于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優勢。以“網格+N”模式,傾聽群眾需求,收集社情民意,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矛盾化解在小區、化解在萌芽狀態。

        多元共治,凝聚基層治理“正能量”。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學習借鑒先進理念和經驗,構建三級居住模式的基層單元,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區治理和民生服務。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緊緊依靠群眾,進一步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全面提高居民治理的人民性、專業性、協同性。社區要積極探索建立“1+2+N”模式,即一套以黨建為引領的治理服務體系;打造“黨建示范點”和“結對共建”平臺;通過居民代表聯系服務群眾,一網治理,全崗通等方式,構建居民訴求反映、調解和糾紛調處三方面的協調解決機制;形成網格化管理、社區工作者管理配套制度,全面推進三治融合,四防并舉。

        共建共享,提升社區治理“新動能”。通過“百對共建”搭建溝通平臺、拓寬溝通渠道,積極促進小區鄰里之間的關系,鼓勵小區之間優勢互補,挖掘小區能人,發揮能人優勢,協同參與小區治理。把社區各崗位優勢、非公企業資源優勢、社會組織優勢、黨員優勢及居民優勢有機融合,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不斷拓展居民參與社會治理渠道,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區發展新局面。

        綜合施策,提升基層治理“向心力”。通過“線上+線下”宣傳,開展法治宣傳教育,以生動的模式,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民法典、未成年保護法、環境保護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活動,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引導居民培養法律意識,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矛盾。健全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來解決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主動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需求,推動新技術新應用與社會基層治理創新深度融合。

        新征程上,我們要緊密結合本地實際,創新工作方法,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要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



        來源:今日郴州

        編輯:吳一夫

        閱讀下一篇

        返回漣源新聞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