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千百年來,陶淵明游常德市桃花源寫下的《桃花源記》,算得上是鄉村游記的“天花板”。
千百年過去,再看如今的現代化湖南,越來越多的秀美鄉村,如同珍珠一般,點綴在三湘四水之間,熠熠生輝。
湖南鄉村,秀在哪里
美得讓人心醉的,何止是桃花源。隨便提起一個湖南鄉村,都是“響當當”的。
有影響全國的“精準扶貧”首倡地——
花垣縣十八洞村。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一場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從十八洞村出發,在三湘大地全面展開。
十年過去了,這個群山環繞中的千年苗寨,富了、美了、潤了,成為國家5A級景區,吸引著無數人翻山越嶺而來。
有感動中國的少數民族古村落——
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用“半條被子”的故事感動中國。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瑤族古村落,枕山、環水、面屏,青磚黛瓦、幽長巷道,樸素的馬頭墻,處處散發著中國傳統古村落的獨特魅力。小山村蝶變為國家4A級紅色旅游景區,每年迎來100多萬人接受洗禮。
有山鄉巨變的文學村莊——
“不上五年,一到春天,你看吧,粉紅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嫩黃的橘子花,開得滿村滿山……工人老大哥下得鄉來,會疑心自己迷了路,走進人家花園里來了。”
1958年,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出版,轟動中國文壇。或許周立波自己都沒有想到,當初他在書里暢想的鄉村未來美景,如今已變為現實。不管春夏秋冬,每到雙休日,益陽高新區謝林港鎮清溪村總是游人如織。
有遠近聞名的“博士村”——
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弘揚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先后走出28名博士、176名碩士、近1000名大學生。
有中國銀杏第一村——
雙牌縣茶林鎮桐子坳村,有3000多株銀杏,其中有一株樹齡達到了1603年以上,堪稱千年銀杏王。每到秋天,桐子坳村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模樣,人們遠道而來只為一睹它的風采。
這些如同珍珠一般的美麗鄉村,時常引人遐想:假如陶淵明游歷今日的湖南鄉村,將做何感想?
湖南鄉村,憑什么這么秀
如果把美麗鄉村比作貌美女子,這份美,既靠遺傳和天賦,也靠打扮和努力。
湖南自然風光秀麗,湖湘文化深厚,民族風情濃郁,紅色資源豐富。打造美麗鄉村,湖南底子足。
鄉村是中國人的根。縱觀全國,各地都在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湖南起步早。
前有浙江“千萬工程”做范本,后有各地因地制宜來創新,湖南形成一套自己的獨特經驗:
倉廩實而知禮節——從強產業到美鄉村
物質是基礎。沒有經濟實力作支撐,美麗鄉村只能是“海市蜃樓”。強產業,鼓錢包,是湖南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做的第一件事。
十八洞村就是最好的例子。
“苗家住在高山坡,坡上芭茅石頭多。山高溝深路難走,有女莫嫁梨子寨。”10年前的十八洞村,是一個窮得讓人心痛的地方。
“精準扶貧”重要理念提出后,十八洞村牽住產業發展“牛鼻子”,發展鄉村游、種獼猴桃、開發山泉水等“旅游+”產業體系,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3年的1688元人民幣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
十八洞村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苗寨歡歌里,這個曾經窮得讓人心痛的地方,變成美得讓人心碎的地方,“深度貧困村”蝶變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各地情況不同,如何強產業,讓老百姓的錢包鼓起來?
湖南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重中之重扶持鄉村產業。各地挖掘優勢資源,大做“土特產”文章,為美麗鄉村建設打牢物質基礎。
“土”,就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例如,北湖區華塘鎮吳山村用莓、蝦、沃柑、茶4個產業帶“活”全村,八百年古村成為新晉網紅。
“特”,就是突出地域特色,唱響“湘字號”品牌。例如,長沙縣金井鎮,一片茶葉帶動小鎮變強鎮、茶園變景園,該鎮年產茶2萬噸,每年游客超過100萬人次。
“產”,就是延長產業鏈、價值鏈,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例如,資陽區長春鎮先鋒橋村種植木槿花,帶動觀光旅游、開發洗護用品等,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村集體收入翻了一番。
開發“土特產”,農民錢包鼓起來。連續多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
產業強,帶動農民富。手頭闊,扮靚鄉村勁頭足。在汝城、醴陵、會同,政府引導村民、鄉賢、企業等社會各方力量,紛紛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各地保留傳統與特色,實現各美其美,全省已累計建成102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占全省總村數的43%。
耕讀傳家,詩書繼世——從外表塑形到內在鑄魂
俗話說,“美人在骨不在皮。”類比美麗鄉村,既看外表、也要看內涵。
瀏陽市沙市鎮秧田村便是借助“內涵”出圈。都說“寒門難出貴子”,秧田村卻盛產博士。其中的“秘訣”,便是“耕讀傳家”精神。
在秧田村,90多歲老人自愿捐出老屋建書屋,書屋定期開展文學作品賞析、詩歌創作等文化沙龍或主題講座活動。
每家的父母都跟子女有個約定,父母不打牌,孩子不玩手機。鄰里之間不比誰家富裕,就比誰家孩子會讀書。老人60歲開始學認字,10年間識字超4000個……
崇文重教蔚然成風,遠近游客慕名而來,秧田村走上了文旅融合之路。
為美麗鄉村鑄魂,和美鄉風建設是重要抓手。
一方面,湖南對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重點領域突出問題進行專項治理。另一方面,對正面典型進行鼓勵,通過宣傳進行引導。
不少基層干部放下“架子”、走上舞臺,成為演員、宣傳員。涌現出南縣《考鎮長》、東安縣《有我》等一批優秀“縣鄉長說唱移風易俗”優秀節目,倡導勤儉節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等文明新風。
同時,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例如江華瑤族自治縣湘江鄉桐沖口村,打造“千年瑤寨”,弘揚瑤族文化,國家級貧困縣變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
放眼三湘農村,文明鄉風浩蕩來。目前,全省建成省級以上文明村鎮553個。
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從“一時美”到“持續美”
美麗鄉村建設,“一時美”容易,“持續美”卻不易。
試想一下,美麗鄉村建設,農民是參與主體,也是受益主體。如果僅靠政府力量,眼巴巴只望著政府的項目資金,肯定難以見長效。湖南創新基層治理,引入各方力量,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活力。
充分發揚村民自治,實現美好家園共建共治共享。多地實行家門口“三包”制度,村民衛生意識提高,村容村貌改善。婁底市新化縣瑯塘鎮成立近7000人的志愿者隊伍,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創建文明鄉風。該鎮7人入選“湖南好人”,獲評第二批湖南省基層治理創新典型案例。
自治、德治、法治相融合,美麗鄉村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冷水灘區組織成立“永州大伯”調解工作室,推動鄉村矛盾及時有效化解。衡南縣三塘鎮大廣村設立調解委員會、治保委員會,聘請司法工作人員擔任法律顧問,連續3年無一例矛盾糾紛上交,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
數字賦能,鄉村治理與服務水平得到有力提升。作為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邵陽市大祥區數字鄉村大數據中心整合接入平安、教育、防溺水、政務等攝像頭2787路,采集30余萬人、13萬余棟房屋信息,構建了區、鄉、村、組四級聯動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
放眼如今的三湘農村,呈現一幅幅“產業旺、鄉風好、治理優、生態美”的幸福鄉村新畫卷。
湖南鄉村,如何更秀?
展望未來,如何讓湖南美麗鄉村建設更上一層樓?
湘伴君認為,要抓住鄉村規劃這個基礎,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扎實推進村莊規劃落地落細,讓鄉村規劃更實用、更管用、更好用。
從實踐中來看,例如像沙洲村這樣的古村落,得益于科學的規劃,歷經百年,愈古愈美。
同時,要抓住強產業、增收入這個關鍵。美麗鄉村建設,動工即需花錢,錢從何處來?光靠政府項目資金,肯定是不夠的,也不是長久之策。
各地要縣城引領、中心城鎮帶動,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民自主發展能力,堅決守住防返貧底線。
在建設過程中,盡量保持原貌,發揮特色,采用經濟實用的原則,避免“造盆景”式的浪費,確保投入有回報,建設有成效。
還要注重穩步擴面。當前美麗鄉村數量占全省鄉村的比重還不足一半,要梯次鋪開,全域推進。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湘伴君設想,若陶淵明再游湖南,游記描繪的景致應當不輸《桃花源記》。
來源:湘伴
編輯:吳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