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傍晚開始,漣源市開始強降雨過程,全市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7月1日18點至7月2日01點,藍田街道降雨124.1毫米,六畝塘街道降雨116.9毫米,三甲鄉降雨108.4毫米,漣水河城區段超保證水位,漣源市氣象臺2024年7月1日23時57分升級暴雨預警信號為紅色。

7月2日凌晨,市委書記劉杰來到市應急指揮中心,指揮調度全市防汛抗災工作,并向堅守在防汛抗災一線的黨員干部致以誠摯的慰問。市委副書記、市長鄧偉謀則率領基層一線黨員干部,深入城區的重點地段,現場安排部署防汛和群眾轉移安置工作。
“同志們,防汛抗災工作已經到了最關鍵、最吃緊的時候,這是一場考驗毅力、定力的攻堅戰,請大家堅守崗位、履職盡責,我們一定能夠取得防汛抗災的最終勝利。”市防指通過視頻連線各鄉鎮街道和白馬水庫、大江口水庫,逐個叫應提醒。
凌晨的漣源市應急指揮中心內,燈火通明,一套直達基層、高速高效的指揮體系正在迅速啟動。
“立即調撥一百套折疊床和一百床棉被,運往市體育館,用于轉移群眾安置。”
“白馬水庫、大江口水庫要定期報送水庫水位和入庫流量。”
“氣象和水文部門要科學分析預測氣象、水文形勢,及時上報數據。”
市應急指揮中心陸續發出指令,收集實時數據、傳遞重要指令、調運防汛抗災物資。指揮部人員則通過實時監控,及時會商雨情、水情,科學研判,不停地溝通具體事項。全體市級領導下沉到掛點鄉鎮坐鎮指導防汛工作,防指相關成員單位主要力量下至一線,并且聘請水利、地質方面的專家點對點進行技術服務。
時間在滴滴答答地流逝,大雨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指揮中心內各部門負責同志神色緊張:有不少鄉鎮的降雨量陸續突破100毫米,致災風險極高。

藍田街道群眾肖新桂打著雨傘邊走邊說:“本來雨水是通過下水道流到河里去的,現在反而是河里的水通過下水道倒灌進入街道,我們現在準備轉移了。”
“感謝黨員干部對我們的愛護,幫助督促我們轉移,這里大部分的群眾都轉移了。”群眾劉新太對黨和政府的幫助十分感激。
“搭幫那些黨員干部,在關鍵時刻把我喊醒了。我完全睡著了,洪水來了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群眾譚芳祥來到臨時安置點,回想起幾十分鐘前的險情,仍然心有余悸。

險情就是命令。全市各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冒雨奮斗在防汛抗災最前沿。降雨量最大的中心城區,市、街道和社區三級按照“應轉盡轉”“應轉快轉”的工作要求,出動黨員干部417人,及時轉移危險地區的群眾。
“在建黨103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廣大黨員干部要展現‘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用實際行動擦亮黨員‘名片’,筑牢堅不可摧的‘紅色堡壘’,確保實現不垮一堤一壩、不死一人的目標。”市防指下達防汛抗災攻堅令。
在城區沿河的街道,洪水已經漲至小腿,黨員干部迅速行動,通過擴音器、敲門喊話等方式,向廣大群眾預警,挨家挨戶說服群眾進行轉移避險,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小孩,黨員干部用自己寬闊的后背,將受困人員逐一背離危險區域。120急救車也在現場待命,隨時準備救援。

由于汛情形勢嚴峻,市防指將體育館作為臨時安置點,安排十多輛大巴車將群眾從危險區域轉移到臨時安置點。臨時安置點內,隨處可見黨員干部正在緊急安裝折疊床,準備礦泉水、方便面,安撫群眾情緒,全力保障安置點群眾的生活。
此外,各鄉鎮街道層層發動黨員干部至村組戶,組織開展河道巡查、山塘水庫防汛檢查、地質災害點隱患排查,及時轉移風險點的群眾,封控危險區域,全力以赴應對本次強降雨。
當晚,漣源城區共轉移和妥善安置漣水河沿岸新新、文藝路、光明街、雙江街、民光等社區居民1715人,全市連夜轉移安置臨災人員2869人,最大程度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
隨著陰云密布的天邊開始泛起魚肚白,降雨趨于結束,陽光普照大地,但對于奮戰了一晚的防汛救災人員而言,工作仍未結束。(黃超 吳世梁 吳農兵 曾燦芳 梁承宇)
來源:漣源市融媒體中心
作者:黃超 吳世梁 吳農兵 曾燦芳 梁承宇
編輯:吳一夫